锁国三年,举国备战,赋税沉重,百姓日蹙。
——《晋书》
史官对于历史向来惜字如金。
对于当代人而言,或许覆压在身上的是一座座沉甸甸的大山,但在史官的笔下,永远都只有轻描淡写的几笔。
时光飞逝。
转眼,距离南北圣人大战,已经过去了三年。
三年的时光,对于修行者而言,或许真的很短暂。
尤其是对于那些高境界修行者而言,甚至可能就是一次短暂的闭关,几乎就相当于只是打了一个盹儿。
但是。
对于世俗的平民百姓而言,却实在算不得很短的一段时间,甚至能直接改变很多饶一生。
在这三年里,整个南晋的氛围都相对比较压抑。
一方面是俞幼泉通过乐圣程青衣,不断强调宣传的危机,让世人多少有些人心惶惶。
但是。
人心惶惶这种事,惶惶久了也就跟着麻木了。
相较于可能到来,但却没有出现的危险,绝大多数人心中的所思所想就只有危机政策的不好。
既限制了他们的自由,又让他们过得压抑。
另外一方面,整个南晋都被拉进到了一种大生产运动之中,民力被极大限度的开发使用。
大量的罪犯都被刺字流放到农场进行编管、开垦,到处都是新开垦出的农田。
尤其是各种肥料的推广和使用,粮食作物亩产大幅度提升,总体上颇为有些欣欣向荣的感觉。
但是。
这种繁荣的景象背后,世间所积累的怨念也跟着与日俱增,甚至已然像是一个暗流汹涌的大火山。
一旦压不住,随时都有可能大爆发。
一则是,粮食虽大丰收,但为了做足粮食储备,官府收的税也很沉重,百姓的日子总体而言并没有改善什么。
更甚者,很多贪官污吏,利用手中的权,各种巧立名目。
朝廷这边敢加收一文钱的税,这些贪官污吏就敢多向百姓摊派一两银子的苛捐杂税。
很多时候甚至比鹅城还鹅城!
若非是俞幼泉能够借助神道权柄时常聆听下百姓的祈祷,给予众多贪官污吏以神道震慑,下估计早就要彻底民不聊生。
正所谓,管家三年,猫狗都嫌。
似俞幼泉这种程度的大包大揽和种种高压政策,凡俗尚且还好,但凡是修行者,心中多少有抵触。
当然。
好处也不是没有,在这三年里,因为借助神道权柄,不时回应普通老百姓诉求,以雷的形式“降正义”劈死了很多无恶不作之辈,也让类似“举头三尺有神明”的观念和思想前所未有的深入人心。
像是在民间,诸如“龙侯祠”、“龙王庙”、“大帝宫”之类的地方却是越来越多。
有很多都是民间自愿的!
这些人大抵都是受了俞幼泉恩惠而心存感激的,庙宇多半就是那种庙,但胜在诚心。
在老百姓的朴素观念里,俞幼泉这位龙王爷,因主持正义越来越多,而多数还是以“降正义”的方式雷霆一击,以至于他现在都多了“青大老爷”的神职。
但也有一些庙宇,是朝廷推动的。
目的核心还是将朝廷的很多行动,和俞幼泉强行绑定,从而来减少来自修行界的压力。
事实证明,这种政策效果本质上还是非常显着的。
成功将很多来自修行界的压力,统统都转移到了俞幼泉这里。
对于很多修行者而言,单单只是俞俱醴这个名字,就已经不敢让他们做的太过分。
甚至干脆很多彻底贯彻这项措施的官僚,还是出身各地的书院,哪怕在这方世界,书院拜俞幼泉的也有很多,但这些都并不妨碍他们拿俞幼泉当挡箭牌。
不得不,读书人花花肠子就是多!
俞幼泉就算是心头多有不爽,但终究还是只能暂时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