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 一定要阻止他去燕藩!</p>
就当朱棣在皇宫内介绍蒸汽机时。</p>
游轮动力舱内。</p>
黄子澄、齐泰等人被如同捆猪一样捆着。</p>
两头休息的大黄牛,伸出大舌头,用长满倒刺的舌头,舔着二人的脸。</p>
呜呜呜……</p>
黄子澄愤怒挣扎,可嘴被堵着。</p>
吱呀!</p>
舱门打开。</p>
一队海军将士走了进来,为首的队官冷笑道:“很热吧,走吧,给你们洗洗凉水澡。”</p>
很快,黄子澄等人被带到甲板。</p>
解开绳子。</p>
队官冷笑道:“记住,以后别招惹我们王爷!”</p>
话中,猛地一挥手。</p>
啊!</p>
黄子澄等人惊呼声响起。</p>
噗通!</p>
落水的声音响起。</p>
……</p>
朱棣回朝,给百官带来的震惊很大。</p>
当然,打击更大。</p>
诸如,‘任期长此以往发展下去,可如何是好!’</p>
‘大明身为天朝上国,为何上天却眷顾燕藩’之类的言论,从一张张凝重的面孔传出。</p>
朱棣从朱樉等人口中,听闻这些言论后,笑着说了句,‘一群敬鬼神而远之的读书人,现在都开始求诸于苍天了。’</p>
引得朱樉、朱棡等兄弟,哈哈大笑。</p>
任谁都知道。</p>
百官之所以有如此作态。</p>
主要因为朱棣从燕藩带回来的各种新技术,让这些人感受到沉重压力与恐惧。</p>
笑过后。</p>
朱樉等人又默默叹了口气。</p>
这就是大明的现状。</p>
这群陈腐的保守派,哪怕感受到了压力,他们没有去想如何变革,迎头赶上。</p>
反而转而开始迷信鬼神。</p>
求诸鬼神。</p>
似乎要在这条错误的道路上,狂奔不止。</p>
为何,明明有一条正确的路,可以去模仿,跟随,可绝大多数人,按理说,都是这个时代,能力最出众的佼佼者。</p>
却非要在一条错误的路上狂奔不止呢?</p>
当时,老十三就在兄弟们喝酒闲聊中,问及朱棣这个问题。</p>
大家都感觉,这不只是数千年积累形成的沉重历史包袱造成的。</p>
朱棣当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只是摇了摇头,表示还要看看大明的现实情况,或许才能准确回答这个问题。</p>
在朱元璋强势决定下。</p>
朱棣一家五口,在皇宫小住两日。</p>
期间,回徐府看了看。</p>
把带回来的新鲜玩意儿,分送给众人。</p>
两天后上午。</p>
朱棣应朱元璋要求,来到大本堂。</p>
给弟弟妹妹,以及在读的侄子侄女们上一节课。</p>
朱元璋没给朱棣的上课内容,划定范围,只一个要求:想讲什么就讲什么,什么都可以说!</p>
如此,朱棣就没有心理包袱了。</p>
早上,在皇宫一个僻静小院睡醒,短暂收拾一下,什么也没准备,提着两条胳膊就往大本堂方向走去。</p>
等他来到大本堂宫院门口时,却被吓了一跳。</p>
宋濂、赵翥为首的先生,带着一群孩子。</p>
就连二哥他们这些成年的皇子也都来了。</p>
还一个个带着自家儿子。</p>
朱棣忙快走几步,来到宋濂面前,恭敬作揖,“学生朱棣,拜见先生。”</p>
这位老先生,算是他前面十数年的授业‘恩师’了。</p>
此老比父皇、刘伯温他们的年纪都大。</p>
虽然一样垂垂老矣。</p>
许是只教书育人,很少参与政事,而历史上的废除相制事件也没有发生。</p>
瞧着,身子骨勉强还算硬朗。</p>
宋濂先眯着眼,打量一下朱棣的穿着发饰,然后扶住朱棣,“王爷折煞下官了。”</p>
朱棣顺势站直。</p>
握住宋濂的手,含笑拍了拍,“先生为我们朱家两代人的教育,尽心竭力,先生受得起。”</p>
……</p>
赵翥在旁边看着朱棣的行为举止。</p>
身为一个上位者,朱棣这般举止,确实令人新奇。</p>
陛下也感激宋老。</p>
但陛下绝不会如燕王这般,亲近臣下。</p>
帝王始终要与臣子保持一定距离,以小神秘的方式,保持权威。</p>
看来真如方希直所说。</p>
燕藩的政体,绝不是单纯的威权性政体。</p>
“赵大人……”</p>
赵翥被喊声惊扰思绪,见朱棣看来,忙作揖,“拜见王爷。”</p>
朱棣扶起赵翥,“咱们就不要在这里寒暄了,我实在没想到,宋先生、赵大人……你们这么多人也来听我说些狂妄之言。”</p>
赵翥如今已经不是礼部尚书了。</p>
主动向父皇请辞,跑到大本堂,像宋濂一样,专职教书。</p>
当时父皇正在筹备增相,设置内阁时期。</p>
可以说,赵翥是放弃了成为阁老的机会,跑来教书。</p>
至于原因他也知道一些。</p>
保守派逼赵翥加入他们。</p>
方孝孺为首革新派试图用新思想武装这位赵尚书,让其变成一位革新派。</p>
然后,这位赵大人连做阁老的机会都不要了。</p>
向父皇请辞。</p>
赵翥虽然是太子系,但是个正直的人。</p>
估摸着,赵翥之所以连阁老都不做,请辞跑到大本堂教书,不是担心得罪同僚。</p>
更多,是这个人认为,自己无法对保守和革新,对未来的好坏,做出预判。</p>
既然不懂,就不掺和。</p>
这种态度,朱棣还是挺敬佩的。</p>
朱棣和宋濂为首的大本堂先生简单寒暄几句,率众往大本堂内走去。</p>
小声询问走在身边的朱樉,“怎么这么多人?我什么准备也没有?”</p>
朱樉不由笑了,拍拍朱棣肩膀,“大家都想听听你的一些想法,也有很多问题,想问一问伱……”</p>
这还是在大本堂讲课。</p>
若是选在国子监。</p>
他可以肯定,必然人山人海!</p>
即便是保守敌视老四的人,也肯定会去听听。</p>
做到知己知彼。</p>
朱棣无奈摇了摇头,走入大本堂。</p>
也幸亏,父皇对于他们的教育问题,舍得下血本。</p>
大本堂足够宽大。</p>
虽然人多,倒也全都能坐下。</p>
朱棣看着朱樉为首,皇族众人在前面落座,宋濂等先生要去后面,立即开口:“今天,让先生们坐在前面行吗?”</p>
皇子们微微愣怔。</p>
宋濂等人也微微愣怔。</p>
朱棡看了眼朱棣,虽然不知朱棣葫芦里卖什么药,却也率先拍了拍朱樉肩膀。</p>
兄弟二人,亲自把手足无措,甚至有些惶恐不安的宋濂扶着在最前排座位上坐下。</p>
赵翥等人犹豫一下,也满心忐忑,跟着来到前面坐下。</p>
说实话,这与礼不合!</p>
他们只是臣。</p>
而秦王、晋王他们都是龙子龙孙!</p>
他们怎么能坐在龙子龙孙前面呢。</p>
“四哥为什么这么安排呢?”</p>
“大哥,四叔这么安排肯定有用意吧,大哥知道四叔的用意吗?”</p>
……</p>
一群年幼的皇子皇孙小声议论。</p>
朱允炆坐好后,悄悄紧盯朱棣。</p>
四叔此举,是要对外释放一个态度,邀买笼络中原的读书人吗?</p>
这不就是书中所说,枭雄做作表现出的礼贤下士吗?</p>
他对中原读书人礼贤下士,想干什么!</p>
图谋父亲的储君之位。</p>
……</p>
朱棣可不管众人怎么想。</p>
等众人坐好后,转身,拿起一根粉笔,看着上面特殊的标记,不由笑了笑。</p>
这根粉笔是东番工厂制作的。</p>
没想到,粉笔这种小玩意儿,都卖回大明了。</p>
朱棣手持粉笔,刷刷在黑板上写下:尊重二字。</p>
转身,将粉笔放下,目光环视众人,笑道:“我没有准备,之所以先从尊重开始讲,是因为,刚才我让咱们朱家皇族坐在后面,让先生们坐在前面,有感而发……”</p>
众人不由精神一震。</p>
相互对视后,齐齐看向朱棣。</p>
刚才大家都揣测燕王为何这么安排。</p>
没想到,燕王竟然直接以此破题,作为今天这节课的切入。</p>
“尊重二字,咱们中原厚重的传统文化中,一直都在提倡,诸如尊师重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p>
这些其实都体现了,我们文化、文明延续几千年,对尊重的深刻认知。</p>
但我认为,我们中原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在文化、文明的具象表现形式上,走上了一条邪路,我们只嘴上讲,或者,做一些虚伪的、无用的具象表现形式。</p>
就好像,我们讲孝道,提倡什么呢?身体发肤受之父母……</p>
我们说着尊师重道,可在先生和学生之间的尊重,往往又会受地位影响,宰相见了自己的老师,虽然会作揖鞠躬,口口声声说着恩师如何如何,可我们只要看看,吃饭喝茶时候的座次,就会发现,这个先生,面对当宰相的学生时,都要恭维讨好。</p>
……</p>
凡此种种,无不表明,数千年来,我们对文化、文明根本没有踏踏实实的去践行,都是流于表面,说说罢了,所谓的传统文化、文明,在我们这些精英的眼中,其实就好像青楼勾栏中的窑姐儿,装点装点,打扮打扮,带在身边,挂在嘴边,衬托自己的社会地位,满足自己对底层百姓的优越感,以及神秘感,以此让底层百姓膜拜我们罢了。”</p>
这就是所谓的名人效应。</p>
精英效应。</p>
也就是民风、文化的形成。</p>
底层的百姓,都在渴望变为精英、模仿精英。</p>
所以,中原数千年,以德治天下数千年。</p>
可培养出一群令人作呕的伪君子。</p>
以至于,很多人更喜欢真小人,遇到真小人反而踏实。</p>
碰到一个正直的人。</p>
反而充满担心。</p>
就是因为太多伪君子,把所谓的礼义廉耻挂在嘴上,装点装点,打扮打扮,混入好人堆中。</p>
以至于,好人反而让人不敢轻易相信。</p>
得察其言观其行。</p>
……</p>
宋濂听到朱棣把中原精英,对待传统文化、文明,比作打扮青楼窑姐儿。</p>
一时不由生气。</p>
咳咳……</p>
剧烈咳嗽声响起。</p>
朱棣无奈停下来。</p>
歉疚看向宋濂,他其实已经预料到,他这番话,一定会引来这位老先生怒火的。</p>
宋濂双手撑着桌案,在赵翥几人搀扶下,缓缓起身,紧盯朱棣,一边咳嗽一边问:“王爷,认为中原对传统文化走上了一条邪路,那王爷认为,如何才不是邪路呢?”</p>
“先生,要不坐下听学生讲……”</p>
宋濂断然摆手制止。</p>
朱棣索性也不劝了,环视众人,“其实很简单,就好像在这课堂上,走入这方寸之间,先生就是最值得尊重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身份,在这方寸之间,忽略了对先生的尊重。”</p>
“我们去工厂,无论是什么身份,都要发自内心对工人尊重。”</p>
“去田间地头查探农情,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学生,对农民表示尊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