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制典 史书(2 / 2)

伴随着朝廷支持经学士子,各地学宫越发繁荣。各个学派的学者都有开堂讲学。虽然大乾已经尽可能在各地开办学宫了,但是大乾太大,即便是有皇室支持,学宫也只能开办到县城。</p>

而且县城中的学宫书籍并不多,只有一些常见的书籍,不过基础的学习是足够用了。</p>

虽然简陋一些,但是只要认真学习,通过考核前往郡学宫还是有很大的几率的。</p>

当然除了县学宫外,还有另一种私人学院。这些私人学院基本上都是各学派在各自家乡开办的学院。</p>

这些学院虽然没有国家支持,但是能被称为‘名士’的就没有简单的,他们的学问比起郡学学宫中的老师也是丝毫不差,甚至更强。</p>

很多人并不愿意去各县城的学宫中求学,而是向各地‘名士’来求学。</p>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样一来就是变相的在支持学宫。弟子越多,势力越大,很明显的道理。各个学派都在大力扩展各自的影响。</p>

原本的那些豪强被朝廷狠狠抽了几耳刮子之后,也明白了朝廷的底线。同时更让他们知道了,权利的重要。</p>

于是各地的豪强也开始派遣子孙向那些名士拜师,想要通过学宫入仕。</p>

各地‘名士’们也正好需要这些豪强出钱出力,很容易就接受了他们。各个学派和各地豪强的结合,迸发出了惊人的能量,天下各县的书院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p>

勋贵和军功贵族在这种环境下日渐衰落。</p>

勋贵和军功贵族更喜欢以战功获得封赏,但是天下间哪有那么多的战功?没有了战功,想要升迁、获得爵位的难度就大了。</p>

相比较而言,学宫却没有这个问题,勋贵和军功贵族们也渐渐开始被学宫所替代。</p>

时间匆匆如流水。</p>

大乾朝廷立国已经将近八十年,这期间绝大多数时候,天下都是承平的,诸夏难得的享受到了一段和平时期。</p>

神都洛阳,乾元殿。</p>

“陛下,大乾立国八十年,得天命庇护,诸圣君治理天下,得以兴盛,诸夏昌盛,然却多有人不曾牢记先祖,邦周时期,淮有春秋、晋有晋乘、楚有梼杌,各国皆有史,然夏商周一千五百年风雨未有朝廷记录,而民间多有妄言,臣恳请陛下,下诏修史,以示正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