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殷商开始的千年世家正文卷第344章礼法之争神都洛阳,学宫。</p>
自从学宫大开之后,众多学派都在学宫之中研究学术,任何一个学派都想要将自己发扬光大,那就要争抢经学博士的位置。</p>
只有得到经学博士才会成为官学,得到官方推广,然后才能够出任各地官员。</p>
因此那些没有获得经学博士的学派并不甘心,纷纷对自己的学说进行改革。</p>
实际上认真来看,到了这个时期,各家学说之中除了中心思想外,其他的学说都是你抄我我抄你,或者是改头换面换个说法。</p>
这其中被抄袭最多的自然就是法家,法家从子珏筑鼎立法后,就有了比较完善的框架,在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成了天下第一的显学。</p>
但是法家的学说有很多不近人情的地方或者着不足之处,比如对父亲犯法,儿子需要如何做,功劳和罪过能够相抵,朝廷需要按照法度办事,皇帝也需要遵守法律吗?若是皇帝带头破坏法度,那法律又如何执行。</p>
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又如何去做,一直以来这些都是问题,皇室同样知晓。</p>
先帝王恪乃是仁君,执政几十年都很注意这些问题,一般是不会越过国法去处置大臣和勋贵。但是到了王荆这里就不一样了,王荆经常会下令流放,实际上认真来算,这已经是用刑过重。</p>
但是慑于皇帝的威严,也无人敢多嘴。</p>
于是一些儒家学派就开始从周礼中为天子寻找这样做的依据。但是同样又出了另一个问题,周礼之中的孝道也是非常重要的。</p>
法家倡导父亲犯法,儿子不能包庇,一些激进的学派倡导大义灭亲,也有一些学派倡导父亲犯法,儿子规避。</p>
但是在儒家看来,法家这些做法都是不对的,孔子提倡亲亲相隐,就是父亲,身为儿子要隐瞒。</p>
孟子则是引用上古圣王舜,舜的父亲犯法,舜不能以天子之权要求有司枉法,但是也不能罔顾父亲亲情,看父亲受刑,正确处理方式应该是放弃天子之位,与父亲一起隐居到偏远之地。</p>
那么站在君王的角度来看,这些选择中,君王更愿意选择孔子的做法,亲亲相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