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诸葛连弩是什么(1 / 2)

当诸葛连弩的样品被呈到刘禅面前的时候,刘禅还以为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又或者是眼睛出了问题。

事实上他后世之时因为兴趣,曾经查过诸葛连弩到底长什么样子,也见过网上很多的复刻品。

其中不乏一些权威媒体和组织争相报道,而他们展示出的诸葛连弩,基本无一例外的都是轻巧的手弩,上面自带一个能放十支箭的箭匣。

靠后的位置有一个杠杆把手,每次下拉抬起就会射出一支弩箭,然后新的箭矢便会落下来续上。

而且这种结构的弩,在考古过程中也不断被发掘出来。

所以他一直以为诸葛连弩就是这样的东西。

然而刘禅却有所不知,那种杠杆式连发弩并非诸葛亮首创,而是早在战国时期便已经有了雏形。

诸葛亮并非不知道,而是那种弩射程短、威力小。

制作过程复杂,结果却只能杀伤无甲目标,连穿透皮甲都困难。

弩原本就是为了它的破甲性能,这么一来本末倒置,所以在军中并不普及。

因此诸葛亮在南中想改进弩箭的火力覆盖时,一时间没往那方面想。

直到经刘禅提醒,他才猛然想起曾经有过的那种连发弩,于是开始试图改进击发方式,力争提高其威力。

不过……却并不是眼前这件东西。

所以当刘禅亲眼看到面前的“诸葛元戎弩”之后,立刻就呆住了。

“你们是说……这玩意就是‘改良连弩’?”刘禅回过头,拇指一指身后放在装有木轮的车架上推过来的大家伙问道。

领头的士兵也是一头雾水,躬身道:“禀太子,这确是经诸葛军师改良后的连弩,军师特命我等送来与太子一观。”

在那车架之上,放置着一张结构同样精巧复杂,然而却比刘禅想象中大太多的弩。

其上共有十个箭槽,其中弩箭光铁矢部分便足有八寸,密集排列的弩矢后面是已经利用绞盘张开的粗大弩弦。

“诸葛军师言此弩经改良之后,一次张弦可发十矢,矢出四百余步而力不竭,破甲毙敌不在话下。弩箭尾有绳索相连,以作卷收之用。”

刘禅:“……”

本以为诸葛叔会拿来个“机关枪”,结果拉来的是“散射鱼叉炮”……

这种尾巴上栓绳子的弩炮,可不就像海上捕鲸船装的大型鱼叉炮吗?而且还是散射版。

其实此时的所谓“连弩”,连字不是连发的意思,“连者,连属也”,指的正是尾巴上连绳子的结构。

经诸葛亮改良之后,此弩威力、射程、攻击面积,甚至携带运输等方面都有了大大提高,堪称其中的佼佼者,故命名“元戎”。

眼前这个大家伙便是历史上的诸葛连弩——元戎弩,事实上是对床弩改良之后的结果。

而不是连发的单兵步弩。

另外受到“雷公砲”的结构启发,这个版本的元戎弩相较历史版本更加节省人力,只需普通士兵3-4人即可操作。

“为了便于携带翻山,军师设计了可简单拆装的结构,可令士卒拆开分装携带,使用前再组装即可。特命我等交于太子试用,察其不足。”

刘禅又问道:“那此前诸葛叔说的能够连发的单兵步弩……?”

“军师仍在研制之中,尚未完成。”

“知道了,你们去吧。”

“是!”士兵们抱拳离去。

本以为能很快见到成果的连发弩反而遇到了技术难题,倒是这种散射式的大威力床弩成了“诸葛元戎弩”。

并不清楚来龙去脉的刘禅,还以为是自己的到来对历史产生了什么影响,改变了结果。

总之,按照诸葛叔现在的忙碌程度,如果连发弩真是遇到了技术难题,估计老刘登基之前是没戏了。

不过既然这大家伙能够像雷公砲一般拆分携带,用于野战便成为了可能,功能不同,但同样是军中利器。

数日后。

命人扎了不少草人的刘禅兴奋道:“走吧,咱先把这家伙拉出去遛遛,瞧瞧它到底威力如何。”

刘禅令赤星军中暂无新装备练习任务的预备队员,带上这架和他想象中大不相同的诸葛连弩直奔郊外。

“就这吧。”

刘禅找了一处地势平坦空旷,前方无人的地点准备进行试射。

而此时还有一行十几人,正在刘禅常去的后山之上,两人坐在山坡处饮酒,其他都是全副武装的士兵,一个个按刀而立。

这些士兵并非此二人的护卫,反而时刻提防着二人,一旦他们有暴起发难得迹象,便要让二人人头落地。

这二人自然也不是什么成都高层……嗯,有一人倒算得上高层,只是没实权罢了。

他们正是于禁和徐晃。

夏侯尚得了一片地,跑去开开心心的男耕女织、你侬我侬去了,自从安顿下来之后便很少露面。

于禁时常笑骂这小子重色轻友。

刘备送他的偌大院子,只剩下了他和徐晃,徐晃话不多,没了斗嘴对象的老于憋得实在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