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此次经济危机并不可怕,受影响的主要是欧美列强。朕有信心,带领帝国渡过此次危机,保证国民生活质量不下降、钱财不贬值。”
“朕”是皇帝专有的自称,杨烜做皇帝后,刻意消除儒家等级观念,平时并不多用“朕”。此时此刻,民情汹涌,他以“朕”自称,有助于提高民众的敬畏,维持现场的秩序。
尽管他作此保证,民众还是将信将疑。经济危机虽没给帝国经济造成重创,却也确实影响了国民的生活。
市场信心不足,中小企业订单不足,投资动力不足。国民不敢消费,持币观望,节衣缩食,想方设法把手中的钞票换成黄金、白银。
黄金国有化的法令颁布后,黄金的交易受到严格限制。民众只好把手中的钞票换成银币,但同样受到限制。除此之外,黑市也活跃了起来,有民众不惜大幅让利,也要跑到黑市上,把纸钞换成金银贵金属。
杨烜继续说道:“朕且问一下大家,南京城内外的米价、油价,可有大的波动?米行、粮行可有倒闭?可有米行、油行拒收法币纸钞?
“除了吃的,衣、住、行都是生活所必需。朕再问一下大家,南京城内的布匹价格、公共租屋价格、公共马车价格,可有提高?可曾拒收法币纸钞?”
民众纷纷摇头,态度缓和不少。有人说道:“全靠皇上圣明,大家伙的生活丝毫不受影响。米价、油价不仅没有增加,有时还有所减少。”
经济危机袭来后,国民经济委员会迅速做出反应,除了严格管控货币、金融外,还着重做出了以下措施:
一、增加生产订单,增加企业活力。围绕北伐作战,军谘府提出了一笔1000万法币的临时战争债券,专门用于准备北伐,得到了资政院的通过、皇帝的批准。
这个战争债券采购了更为激进的方式,除了向民间开放认购外,还向各大银行、各大企业、东南,岭南各省份摊派,以确保如期筹款。
第一批债券由各大银行认购,已经落实到位。革命军凭此开始发布招标,向企业下达生产订单。涉及物资大到枪炮、弹药、煤油、棉衣、粮油、马车,小到帐篷、针线、纽扣、鞋子,数量极其巨大,将有效刺激工业生产。
二、保证重点工程,确保工程不停工、不烂尾。比较重要的工程有各干线铁路、黄浦江大桥、大运河疏浚工程等。
铁路自不必说。黄浦江大桥连通浦西、浦东,公路、铁路两用。该大桥建成后,可将沪宁铁路向东延长至金山港。从此之后,长江中下游货物可以通过铁路直接运到金山港,然后再转海运,不必再由黄浦江转运。
大运河疏浚工程主要针对江、浙两省的大运河,疏浚过后,内河航运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三、保证民生。为减少经济危机对民生的影响,国民经济委员会加强了民生用品价格管制,从全国范围内调运布匹、粮油等大宗物品,确保民众生活不受大的影响。
这事放在现代,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但在封建时代,绝对是个奇迹。
封建官府组织能力弱,遇到天灾,往往束手无策。有些官员出于好心,遇到天灾后下令严控粮价。商人见无利可图,就拒绝运粮。灾区缺粮,往往饿殍遍野,百姓甚至易子相食,惨不忍睹。
有些聪明的官员,不仅不会严控粮价,反而会提高粮价。商人见有利可图,就会自发运粮进来。富人有钱购粮,可得苟全。有担当的官府则会动用官款买粮,设置粥厂,给饥民喝碗稀粥,不至于饿死。
但是,这种行为虽然正确,却容易受到言官的弹劾,亦容易受到道德绑架。所以,很多官员明知灾年应当提高粮价,却不敢轻易尝试,坐视百姓饿死。
封建制度下的弊政,实在是罄竹难书。杨烜创建中华帝国,由军政府而国民政府,一方面采取重商主义,一方面建强基层政权,组织动员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控制也相当严密。
国民政府可以驾轻就熟地控制大宗商品价格,从全国各地调配大宗用品。因此,当经济危机袭来时,民众的生活并未受到多大影响。
相反,南京为帝国首都,能否稳定关系全国观瞻,关系国民信心。因此,帝国从各省调配了充足的物资。
譬如,安南局下辖的交趾、柬埔寨两省粮产丰富,调运来了足量的大米,堆满了南京的粮仓。受此影响,南京的粮价并没有提高。在同等价格下,大米的质量、口感反而提升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