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佖死了,口吐黑血,面目狰狞,行刑的公公弯腰下去试了试赵佖的气息,这才起身对赵煦点了点头。
赵煦内心里还是有种痛苦的感觉,兄弟相残这种事,不论是什么样的原因,对人的精神的冲击力,还是太猛烈了。
公公对殿外挥了挥手,又有两个小公公抬了一副担架走进大殿,把赵佖的尸首稍微处理了一下,便抬了出去。
龙武卫的将士们也在杨怀人的授意下缓缓退了出去,让大殿上重新恢复了之前的平静。
朝臣们重新整理了衣冠,站到原本的位置上,脸上也露出了轻松的笑意,好似刚才的事情,根本就没有发生过一般。
杨怀仁看着大殿中间那块精美的地毯上还残留着的赵佖的血迹,竟忽然有一种错觉,历史改变了,却也还保留着原本的轨迹在继续前行。
赵佖的这次谋反并没有在后世的史书上有详细的记载,只是不少学者从发生在赵佖身上不寻常的事情上才推断出来的。
现在看来,今天的事情依旧不会被史官记录下来,赵煦就算是为了赵氏皇族的颜面,也不允许皇族相残的事情传扬出去。
杨怀仁微微一笑,这一刻他对历史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史书记载的东西,向来就不是历史的全部,其中总是有很大一部分,是古人想要后人记住的模样。
所以后来元朝编撰宋史的时候并没有提到赵佖的谋反,但却记录了赵煦的死亡方式。
杨怀仁很想知道,若是赵煦知道他是这样的结果,今天还会不会表现出如此的仁慈。
册立太子的礼仪继续进行,大壮也规规矩矩的上前听封、接印、接册,这时候开始杨怀仁就开始有点走神了,他脑子里全是大壮继位之后,他要做的事情。
赵煦累了,大事办完,便宣布退朝。
朝臣们似乎觉得陛下忘记了什么,可刚想开口问,却忽然间看到了年少的太子,接着便明白了。
赵煦并没有对赵佖的同党给出详细的处罚方式,不过之前说了和赵佖的判决同例。
原本赵佖只是贬为庶民发配岭南,并没有被处死,可后来赵佖疯狂地意图攻击太子殿下,才被陛下盛怒之下赐了毒酒。
那是不是说,赵佖的同党要按照第二次的判决来执行?不少善于领会上意的人似乎想明白了赵煦的意思,官家自然要留个好名声,坏名声自然有别人来背。
还有这次平息叛乱的过程中那些有功之臣,比如杨怀仁,比如长平侯父子,还有龙武卫的将士们,他们也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的奖赏。
赵煦不说,倒不难理解,并不是他吝啬于赏赐这些有功之人,而是他觉得这个功,已经不需要他来赏赐了,太子既然已经册立,将来等太子继位成为皇帝,由他来赏赐似乎更加合适。
皇恩也好,皇家给的官职也好,其实都是皇家用来邀买人心的,无论读书人还是学武之人,“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的道理是一样的。
只不过赵煦自觉把这次掏钱的事让给了儿子去做,他已经不需要了。
大壮被官员们簇拥着走出大殿,去宣德门的城楼上去接受百姓的恭贺,杨怀仁只是安排了好了护卫人员,叮嘱他们一定要保护好太子的安全,他自己却站的远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