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id="tet_c">京城挤入了大量的流民,一时间使繁华的京城更拥挤了。
好在,袁令超盛佩君花钱修建了几个大棚,方便流民居住,慈恩堂也扩建好几处了,妇孺有了立身之地。
京城多了这些流民,一些杂活也有人干了,地方的雪灾因延昌帝与地方官员的众志成城下,终于有惊无险地度过此次大灾。
袁令超每日施粥行医,赢得了广泛的民心与爱戴,也为大家争取到了一定的支持。
——雪灾波及范围很广,一旦处理不慎,流民要闹,到时候延昌帝得寝食难安了。
对于此事,延昌帝很感激袁令超的挺身而出,用市价卖粮食,并在京城帮忙妥善安置流民,其功足以垂范后世。
于是,延昌帝下旨赏赐了袁令超一大批的绫罗绸缎、金银珠宝,顺带也给袁令超升了俸禄,日后袁令超手头的钱也能更多一点了。
比起那虚无缥缈的虚名加赏,还不如送钱来得实际。
这是袁令超的态度,延昌帝特意购入慈恩堂送去功德千秋的屏风,以作奖赏。有了这个屏风,慈恩堂声名大噪不必多说,以后也无需被人质疑慈恩堂的水准了。
慈恩堂收留了那么多的孤儿,一开始也不是没有人非议的,只不过这群孤儿后面帮着袁令超做了不少实事,使流民情绪迅速安稳下来,这才使这群人闭上了嘴巴。
延昌帝此次也未漏了慈恩堂孤儿的奖赏,每个人都赏了金银,也有给粮食种子的,等来年开春就能播种了。当然,也有的赏了一些粮食饭菜,毕竟这次孤儿也是节衣缩食救济流民,并不富裕。
这样一来,结局皆大欢喜。
有了这笔钱,这些小孩子总算是有了做更多事的资本了,他们与袁令超商量将一部分钱投入明德学堂里,另一部分最好存储起来,方便将来谋生。
明德学堂的开学红红火火,柯学冰柯学莹柯学嘉三姐妹坐镇,成王妃做明德学堂的主要掌院,鲁皇后则是将她宫里的一批嬷嬷送到明德学堂,助袁令超一臂之力。
有了宫里的嬷嬷,袁令超就轻松多了,有人管着,也有人慕名来明德学堂教书的,大名鼎鼎的莫大家就来了。
莫大家德高望重,京城闺秀仰慕崇拜的对象,天下女子的楷模,肯来明德学堂,多的是人捧场。
明德学堂的学生人数也是因此越来越多,袁令超与盛佩君都商量着要不要扩建了,突发的雪灾就使袁令超停住了脚步。
安顿完流民,袁令超也是功成身退了。
这批难民有的可以回家了,特意到袁令超跟前道别道谢,也有的选择扎根京城,好好生活,更有的要留在慈恩堂帮忙,这部分人大多数是失去亲人的人了,无依无靠,想走也走不远。
袁令超给予了他们丰厚的待遇,衣食住行全都和慈恩堂原来的人一样。
慈恩堂愈发得人尊敬了。
袁令超漂亮地安顿完雪灾难民,朝野上下莫不对袁令超顶礼膜拜。
特别是袁唤,骄傲的神情溢于言表。有袁令超带头在京城控制市价,不至于让奸商坐地起价勒索百姓,而且也是她出头安置流民,使朝廷免去后顾之忧。
各地的送发粮食也是袁令超劳心劳力,请了专门的人帮忙照看,找了地保论斗米给百姓分发,记录在册,以免有人冒领。有盛佩君带头,哪敢有几人敢顶风作案?
错领的补发,冒领的直接点出,保障了百姓的基本需求。
以前对袁令超再有意见的腐儒,这一回是无话可说了。
袁令超对随即而来的赞美淡然处之,今天是歌颂,明天就是谩骂了,是骂是夸,她都无所谓。
袁令超在京城的所作所为,连带着书信被远在申州的何之商了解到了。
他一笑,果然是他欣赏的女子,做出的事情一顶一的有气魄。
有担当,也有充分的才干,他能和这样的人相识,是最幸运的一件事。
“何大人,外面有人求见,说是您的外家。”
一个办事的小吏进了衙门,对何之商禀报了此事。
因何之商是回家探亲,当地官员非常给面子地给予了礼数上的周全,甚至是把专门的衙门都让给何之商办事了。
没办法,何之商是代天子巡视地方,若有古怪,绝对会被何之商记一本。
何之商这些天也很忙碌,一方面是梳理账本,另一方面是清理当地的冤假错案、疑难问题。
官吏们或多或少因种种缘故,把一些陈年旧案搁置一边,逝者无法安息,生者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