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老爷子不知他弄什么鬼,但被人问道脸上也不好不答话,冷哼了声道:“少了四十六万亩?”
杨峥道:“王老爷子果然好算术,比本官强多了!”
王老爷子哼了声道:“大人过奖了,不知大人想说什么?”
杨峥一笑道:“我想问问王老爷子,你说说看,朝廷的记录在案的良田可不少,为何会一年比一年少呢?“
王老爷子面上一热,这其中的猫腻他自清楚无比,大明从洪武爷的时候,就有了规定,朝有功名者可以免除一定田亩的赋税,各府各县也有自己优惠,比如在我们常州,中举人可以免税四百亩,中进士可免两千亩,若是幸运的家里能出一个知府,或是侍郎的什么是,那其中优惠将会更多,四品含四品以上的,可以免除两千亩的赋税,若祖坟做得高,家中的官儿坐到了六部衙门,又或者能入了内阁,其优惠不言而喻了,二品可以免去一万亩,一品两万亩,这数字不能不说不大,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话儿在大明一点都不含糊,寻常读书人不过几十亩,几百亩而已,碰上了祖坟上冒青烟的,来个千余亩,万余亩的优待,他们也用不了,于是三姑六婆,七大姑八大姨什么的也都顺带了,可即便是这样,随着官儿越做越高,种种好处还是用不完,这个时候他们便动了百姓的心思了。
事实上大明的赋税在苏州城已算高的,还有各种赋税,寻常百姓根本负担不起,为了日子过得好些,他们会沾亲带故的拖关系,将自己的田地挂在这些所谓朝廷栋梁的名下,每年给他们低于朝廷的税收,从而达到免除自家田地的赋税。一家这么做,自然会引起其他人家的相仿,短短几年苏州将近七成的田地都在地主豪门,或者王侯公孙的名义下,就是他们这些名门望族,有时候也不得不让一些田地挂在苏州官宦家门下,好从中获取良田的好处?“明白固然明白,但话儿可不能说出来,顿了顿道:“大人这话儿问得好,大人身为读书人,就该知道,我大明的王侯公孙有多少,洪武爷对他们又有多么的宠爱,远的不说就说洪武三年四年,洪武爷只赐给魏国公徐达、韩国公李善长等田六百八十五顷;洪武六年只赐给亲王土田各百顷,并对赐田亲定祖训以戒之。这种事儿开了头后面就很难控制,自永乐后,朝廷的皇室和外戚功臣都有自己的独立经济王国——皇庄。如成国公朱允祯在赐田外又侵地9600余顷;外戚王源原只有27顷,后占夺民产至2200余顷;总计明代只是王府庄田(不含勋戚庄田和皇庄)就达二、三十万顷之巨!你说这少去的土地去了哪儿?”
杨峥哦了声,倒也没否认,继续道:“这么说这些良田都是王侯公孙贪去了?“
王老爷子眯着双眼道:“这个老朽不得而知,不过据老朽所知,我朝王府及功臣之家钦赐田土,亩收子粒银三分。但实际征收往往超过这个规定数。如山东德王府白云湖庄田,征租的内官旗校,就擅自改作每亩征银五分。
官僚和缙绅也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大量土地。如扬州地主赵穆一次就强夺民田3000余亩作己业。特别是乡宦,在北方,“畿内八府良田,半属势家”。所以朝廷的土地年年少,这与我毫无关系,我等王谢乃名门望族,一直奉公守法,岂能做出这等事情?“
杨峥又哦了声,道:“那就奇怪了,诸位没做,为何这本黄册上记录王老爷家中良田,在洪武爷的时候,不过两万公顷,到了永乐末年,已有十二万,到本朝也就是在上个月,王家占田二十四万亩,拥有佃户几万人,这是什么缘故,莫非王家也与皇家沾亲带故,当今圣上大笔一挥,赏给了王家二十多万亩,可据我所知,王家除了出了几个还算不错的生意人外,与朝廷毫无瓜葛,敢问王老爷子,您这二十万的良田从何而来?还有谢家,账册上记录不过三万亩的良田而已,为何在洪武后,谢家的良田遍布与苏州数郡,足足有十五万苗,还有萧家,广置良田美宅于南京、扬州,无虑数十所”。袁家,畿内八府良田,半属势家,这些加起来的少说有三四十万的良田,都去那儿了呢, 还有朝廷从永乐中期,就不再收取这些田地的税收,敢问王老爷子,这些压缩的赋税都流到哪儿去了!烦请王老爷子给本官好好说道说道?“
王老爷子一张老脸涨得通红,多余的良田,少去的赋税,那还说得清楚,既说不清楚,那还敢多说呢?
府衙外忽然变得一片沉默,刚刚还气势汹汹的王谢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一个干多说一句话。
杨峥两道利剑一般的目光一一扫过众人,众人被他气势所迫,哪还敢多看,纷纷低下头,几个心头有鬼的家伙,则是胆战心惊,越发不敢与他对视。
就在这时,听得杨峥的声音道:“你们都是聪明人,不会不知道朝廷这些良田去了哪儿,也不会不知道这些年萎缩的赋税都进了谁的腰包,可你们选择了不说,这事儿本官也就当做不知道,就此放过,可恨的是你们,明明占了莫大的好处,做着挖墙角的勾当,却还要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这就是延续了千年的王谢大家么,真不知当年你们王谢两家打造的大丈夫,真风流的劲儿都去了哪儿了!本官若是你们,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王谢大家了?“
“姓杨的,你不要欺人太甚?“王老爷子眯着双眼冷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