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3章:不战而屈人之兵(2 / 2)

逍遥江山 一景之月 1827 字 2022-10-04

沈公子看了一眼杨峥,冷哼了声道:“看样子老天爷也不是一直都帮着他,这一关我若抢先过了,未必就输给了他——?“

“三关全过,如此说来,我等至少还有最后的机会,如此美人就此放弃,老天爷也不答应啊?”李海嘀咕声了,缓缓转过了身来。

李嫣儿小手放在小腹处,缓缓走上前柔声道:“古书云:‘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今日是嫣儿决定终身大事的时刻,所以这最后一关的试题,嫣儿想请家父代为出题,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在古代一个完整的婚礼习俗是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才算是嫁娶了,而在婚姻大事中,依父母之命,经媒人撮合,认为门当户对,互换“庚贴”(年龄、生辰八字)压于灶君神像前净茶杯底,以测神意。如三日内家中无碗盏敲碎、饭菜馊气、家人吵嘴、猫狗不安等“异常”情况,则请算命者“排八字”,看年庚是否相配、生肖有无相尅。旧时有人迷信所谓六年大冲、三年小冲;男婚年龄逢双,女子十九不嫁;谓鸡狗(鸡犬不和)、龙虎(龙虎相斗)、虎羊(羊落虎口)、蛇鼠(蛇吞老鼠)难相配,待认为周全后始议亲。这就是所谓”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非媒不得,杨峥每次看前世影视剧,对这种父母之命极为痛恨,在他看来,无论如何,婚姻大事是关系男女终身幸福的大事,完全抛开当事人的意愿,仅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无论如何都有些说不过去,一些父母子干脆,以女终身大事,做为攀龙附凤、谋取钱财的父母。

当初祝英台的父亲非要把女儿嫁给马文才,而置女儿的幸福于不顾,也是看中了马家的富有!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苦的不仅仅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唐朝洛阳城女子步非烟,才貌双全,依照父母之命嫁给河南府功曹参武公业为妻,此人性情耿直,粗犷躁烈,只晓得舞刀弄斧,步非烟的才情到了他那儿完全是对牛弹琴。尽管他对步非烟宠爱有加,步还是红杏出墙,后来事情败露,被武公业活活鞭打致死。酿成这种婚姻悲剧的罪魁祸首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自己鄙视,李家大小姐不鄙视,场上的众人都不鄙视,自己以太子身份,也不好说什么,干脆不言语。因此整个场上众人除了他一脸的漠然外,其余众人则是一脸庄重的纷纷点头道:“该当如此?”

“县令大人到!”话音一落,一个声音喊了起来,众人纷纷让开,不多时李卓快速走了上前,走到杨峥面前,不及细看,倒头便拜:“微臣杭州县令李卓见过殿下,不知殿下驾临寒舍,有失远迎?”

杨峥摆了摆手道:“李大人不必客气,起来说话!”

李卓再一次拜谢,方才站了起来,竟不敢说话。

杨峥看着好笑,心道:“平日里没见你这么装孙子啊,怎么见了本尊这个假太子也开始装孙子了?”

“李大人,诸位还等你出题呢?”杨峥笑吟吟的道。

李卓一惊,方才回过神来,忙道:“微臣明白,微臣这就出题?”说完,弓着身子绕过了杨峥,走到了前方的台阶上,冲着众人拱了拱手道:“今日是小女招亲宴会,难得诸位才子、公子来捧场,本官感激不尽,方才各位才子各显神通,不愧是杭州英才,本官身为杭州县令,能看到我杭州涌出如此之多的英才,实乃可喜可贺!”说道了这儿稍作停顿了片刻,道:“小女平日里素有才名,喜好诗词歌赋,今日本官就以诗词为题考一考诸位,若能过关者,便可迎娶小女?”

众人本担心李家小姐出些稀奇古怪的题目,难以作答,此时听李卓以诗词歌赋为题,不由得都兴奋了起来,沈公子心道“诗词歌赋场上怕没人比得上我了,只要这一关抢先得了比赛,赢了这一关,还是有机会的?”

“诗词歌赋,这一下可以一展身手了?”李海望着李嫣然曼妙的身子啊,摩拳擦掌道。

杜文亦是跃跃欲试。

唯独杨峥一脸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看得台上的李嫣儿猛跺了跺脚道:“这个大坏蛋,坏死了?“

“是么,坏死了,你还天天想着他?“大小姐嘻嘻笑道。

李嫣儿这会儿若是再娇情,连她自己都觉得自己虚假,红着脸道:“姐姐也取笑我么?“

ps:上面两章写了明朝官员的俸禄,不少书友说我太夸张了,有书友为此给明朝的官员算了一笔账,这个帐是这样算的,正七品每月俸禄7。5石或一年45两白银。实际月收入7。5*188。8*1。75=2478元。每年约3万元。其它收入:柴薪皂隶4 个、马夫一个,这5个人工资由国家支付。冬夏官服和笔墨费由国家补贴。新官上任,还可以先拿到40两修理费。看起来七品县官45两白银跟马夫40两白银年俸差不多,县官、典史等的住房、出行、皂隶人员、衣食花费基本由国家支付和补贴,所以年俸基本是净收入,而且笔墨费都是固定按两算由国家拨给,还有多余,俸禄不会太低。

对于我特意查了一下资料,在明朝的时候,一个合同化的长工,若在一个地方做工,要12两银一年,除去他的工银3两,即要9两一年,妇人减半,4。5两一年,小孩子比妇人再减半,一家有二个小孩子4。5两,这样就有18两一年。如果再加上父母的费用,算8两,就已经26两。如果还要再存钱做为给小孩子的娶嫁之用,差不多要加个8两左右。如果再加上2两做为亲眷之间的往来,那么差不多有36两一年。一年三十六两银子,勉强维持生活。

但这是相对于生活在偏远的郡县,如果是在京城的话,他的俸禄还要去买粮。那个粮价的变化,如果遇到荒年,不知道他的工资还能不能果腹,这个并不是小景夸张,有史料为正,据记载辽东经略能廷弼《钦赏犒军户部抵饷疏》报告该地的情况说:“米粮踊贵异常。薥米每斗值二钱二分,粟米、黄豆每斗值二钱五分,稻米每斗值七钱,青草碗口大一束值一分,每五六束不得马一饱,且无处可买。”当时“月饷每日军五分,马三分”,但军人以白银1钱2分在饭铺食面,或用银5分买薥饭,皆不得一饱。而到了崇祯元年,则达到了“石米四两,其一石尚不及山东四斗”的情况。总地来说明朝的俸禄是历朝历代最低的。以上文字不算字数,纯属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