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据眼睛一亮,“幼公此言甚合我意!问民间疾苦……就以问民间疾苦为名,由各地推举贤德文学之士入京!你来为本宫操办此事。”
杜延年俯首道,“臣领命!应该按什么规条选人,请殿下示下。”
刘据想了想,“代表面要广一些,要那些真有才学,又心怀家国,明事理,通人事,知始终,敢说话的人,不在乎多。”
杜延年提笔把他说的要求一一记下,“殿下稍坐,臣草拟一个章程呈给殿下。”
他的效率极高,不到一刻钟的功夫,一篇近千字的诏文草稿便写完了。
刘据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赞道,“幼公真乃大才,就按你写的办。”
杜延年写的比刘据想的还要完整清晰,诏令民间举荐贤良饱学之士入京,太子要亲自问查民间疾苦,同时要问策于民。
选人的标准有两个,所谓贤良,要求是那种明国家之大体,通人事之始末,通正言直谏的人,他又加上一条“豪庶民”,也就是有钱的商贾;至于文学之士,则必须要精通经史,肯读书,会读书的人。
因为是要问策,他没有把底层庶民加入。
见太子没有反对,杜延年松了一口气,“殿下若无异议,臣便重新行文,撰写正式诏告。”
朝廷上发生的事,地方和民间不可能第一时间获知内情,但是武帝重病,太子监国的事却没人不知道。
所以,太子诏令一下发到各地方官府,立即便引来各级官员高度重视。
太子虽然还没正式加冕,但是谁都知道那只是时间问题。
很快,六十人的举荐名单便到了刘据桉前。
他其中赫然看到郑灿和卓王孙的名字,有过一面之缘的蜀中泰斗王平也在其中,而且他还看到了司马愚的名字。
金不焕和田千秋的目光却落在另一个人的名字上。
“魏相何许人也?”
刘据感到很奇怪,他们两个很少同时看重一个人。
田千秋道,“殿下有所不知,这魏相年纪虽轻,却对《易经》颇有心得,在当地是有名的卜算大家,传言他每卜必中,从未失手。”
他的话勾起了刘据的兴趣,既然他懂得易理,擅长卜卦,说不得也要向他求一卦,测一测自己的将来。
“这些人何时可抵达?”
杜延年道,“以蜀地最为遥远,快也要在一月之后。”
一个月……?!
他忽然意识到,交通问题恐怕要好好地通盘考虑一下了。
动不动就要以月计,出行成本实在太高,将来政令下达也难以保证时效性……
“先到的人先安排进来,你们接见一下。”
太子的意思很明白,是不是人才先由他们过一下,如果真是有想法,有见识的可用之人,再推荐给太子当面考校。
对于刘据来说,这是他发现和提拔可用人才的大好机会。
而对于那些被举为贤良的人来说,何尝不是一次草鸡变凤凰的绝佳机会呢?
刘据找到御使大夫倪宽和桑弘羊,告诉他们一个月之后会有一场政策大辩论,让他们二人做好准备。
桑弘羊得知和他们辩论的是各地举荐上来的平民百姓时,虽然心中不喜,但表面上也不敢有所表示。
毕竟不久之前因为桑迁的一句“天下事天下人议”惹得太子不喜,他就是再有一百个不愿意,也不能一个错误犯两次不是?
</p>
<crpt>;</cr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