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边最多再铺上一层草席或者是防止断肢磨损的竹片架起来的竹板子,都是席地铺设,十分的简单。
到时候无论是因为血液或是别的什么污浊给弄脏了这一块,也让军医的助手们,在更换的过程中,省却了不少的麻烦。
通过这两侧的简易‘床’中间的通道。
那中间架设了一个如同是生火做饭一般的大锅泥炉子。
一个个头不小的瓦罐,居于其中,底下的炭炉点着了之后,可以持续温热不下于三四个时辰。
而这个设备,就是军医所中最为常见的消毒设备了。
这其中自然不可能是酒精。
这个时代之中,连个高于38度的高度酒都不存在,就别说医用酒精这么高大上的玩意了。
这陶罐之中,熬制的乃是植物油,蜂蜡的混合物。
既能起到手术前的消毒的作用,又具有在术后止血功效。
可以说是一物多用的万金油。
若是再加点活血化瘀的内服药剂,还能搓成丸药,带在身上,以备不时之需。
这也是军医急救中的必备品。
至于最后方的一卷卷的麻布和尖刀,不用想就是最简单的包扎所用的工具了。
这些东西顾峥看得都挺稀奇的。
但是最为稀奇的还是在帐内最里边的属于古代中医外伤手术所用的工具。
其中铁器和青铜器皿的各制了一套。
而这一套的工具,若是细分的话,竟是有十几种之多。
刀,镊,铲,剪,锯,勺,锉,应有尽有。
泛着冷冷的光芒,让人不寒而栗。
一旁的火折子也比平日中军队里的精细。
一根小木棒的统一制式,竟是能让军队的医生能够灼烧一套工具消毒的标配。
还有大小不一的炭捻。
在按在不同的伤口之上,或者是脓包之时,可以起到难以言明的消毒的效用。
这就是神奇的中医,在外国人还在饮毛茹血的时候,中国的医术已经发展成了如下的规模。
被震惊到了的顾峥,则是遗憾连连。
若是没有儒家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的影响,顾峥可以想象,中国的传统中医外科手术能够发展成什么的样子。
自大禹时期这第一例剖腹产生产的孩子出生起。
到华佗的开颅,张仲景的开胸腔,再到南北朝的治愈兔唇这种精细的小手术,中国的古代医书终究是发展到了一个灿烂辉煌的难以企及的高度。
却是在一代代的统治阶级的等级制度的划分之下,最终湮灭在了滚滚的历史长河之中,最终转变成了现如今的某些人口中的糟粕。
呜呼哀哉,何其的可惜。
让见多了风浪的顾峥,都感到了无比的心痛。
第一次他对于成为名医的这个任务,不再感到抵触,反倒是对他今后的生活跃跃欲试了起来。
想到与此的顾峥,手脚麻利的开始动作了起来。
他先是将篮子中的麻布卷分别的搁置在每一个稻草的床头靠外侧一点的地方,便于这里的医护取用。
然后再把一些惯用的止血,消炎,化瘀,止痛的草药分门别类,放在一个个的体型不小的药炉后边,为现场的汤剂的制作,做好准备。
再剩下的,就是从帐篷的最里边的柜子中,取出徐大夫提到的黄帝内经素问,走出营帐,寻到一块大石,安安静静的从头诵读了起来。
这并不是顾峥装样子,实在是那医帐之中有点憋闷黯淡,不是个长时间的阅读环境。
这仿佛是军医营帐的惯例,为了不影响大军的士气,那些伤病们恨不得全部的遮掩起来才是。
顾不得那么多的顾峥,不一会的功夫就沉浸在了黄帝内经的内容之中。
因为晦涩难懂,才需要更加专注的背诵。
还好顾峥有着草药学的辩证基础,否则现在他还是两眼一抓瞎的,和委托人一样,因为初次接触医学,而感到十分的受挫的。
这又不是上医科大。
现在的学徒,全靠的是跟在师父的身边偷学。
悟性,决定一切啊。
正当顾峥多少年不曾干过的埋头苦学的时候,前方战场的战局终于有了巨大的变化。
他们的主人萧衍,抹黑布下的战局,终于让北魏的将领上了套。
而趁着对方的军队有了撤退意向的同时,这个肖勇的萧衍,竟是亲身上阵,站在了两方厮杀的最前端,奋力的锤起了鼓舞士气的战鼓,用实际行动来激励他身后随阵冲杀的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