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下仍是一派盛世景象。
甚至比往年更繁华了。
大量商人的涌入令市场上多了许多往年见不到的东西, 常见的也便宜了许多。
魏锦、郑丝变得富豪之家也能尝试,著名的霍纸不必等友人千里迢迢的从固卫带回来, 在凤凰台下找商人就能买。
不过盛名之下,难免有仿冒品。固卫的霍纸和文房四宝之所以有名, 乃是因为这几样东西全是固卫的城主霍演自己造来自用的,除了自用就是馈赠亲友了。
所以,外面吵来吵去的霍纸和霍演自用的文房四宝,其实大多数都是仿造的。
……而且,几乎都是鲁商仿的。
商人嘛,看到好东西就想卖,何况又这么贵!真货稀少又不易得, 那就做仿品。
多么简单的思路。
不过真真假假的, 大家也不是特别在意。
鲁商仿出来的也不比霍演的差,大商人中不少也都是传了几代的,家中子弟也是从小读书学艺,不然行走江湖, 上上下下都要打交道, 跟普通百姓吃吃喝喝就行了,想登世家的门,至少要像个样子,不然连门都进不去。
霍演制的风流些,花鸟虫鱼,天地山水,春夏秋冬, 美人狡童等等。他做个纸,纸上锲着春花秋菊,商人给他来个夏竹冬梅;他做个笔,笔身上有美女摇扇,商人再做一个美女侍酒。
仿来仿去,听说霍演都开始收集外地的“霍纸”了。
仿品当然不止霍纸这一个。
姜姬在公主城中正拿郑国出品的魏锦给三宝做衣服。
魏锦真正的传人早就在魏国绝户了。后来传人到了鲁国,被龚家买下。龚獠送给了她,她把人带到了商城。
现在,当时的两个女子已经带出了一堆弟子,重现魏锦。
制锦的地方是在郑国的那十九城,此城已经改名为锦城了。
因为这座城里的男人不是死了,就是跑了,最生剩下的全是老弱妇孺。
那两个女子就带着魏锦的技术到了这里。
她们广收门徒,带着整个城的老弱都来制魏锦。现在锦城家家户户种桑树。
锦城也是最早接受女子立户的郑城。他们对鲁国的“统治”适应得最快,姜武说很多锦城的女人都愿意嫁给鲁兵为妻,不求婚礼,只求能有孩子。
有不少鲁兵因为在此地有了家小妻儿,当真不想回鲁了。
姜武看到这里就知道这些城不能还给郑国了。
所以他正在加紧给诸城改名。
在郑国这样的城不在少数。
因为劳动力不足,所以她一早就让姜武从鲁国调人进郑种地,郑国那么好的肥地,不用来种粮食真是可惜了。
郑人中不乏怀念祖先,不肯听鲁人的话的。姜武就把这些人都赶出去,不让他们在城中居住。城里的百姓都开始遵循鲁国法律,家家户户登记姓名,一条街上设一个组长,女子和小儿虽然还不能像鲁国那样粮,但已经不必再收税了。
常常有一条街或一片区域的男人都被抓丁抓走了,这里的女人在过去几年里受尽苦难,现在却突然现她们可以出去工作,可以赚钱,还不必交税!她们生的孩子也不必交税!小儿十五之前都不必交税!也不会被抓丁!
这样一来,留在城中的郑人哪里还记得什么郑王?她们只知道现在让她们能活下去的是鲁国,是姜大将军。
如果姜大将军离开了,谁知道她们会变成什么样?
现在她们名下有了财产,不管是房子、地还是牛马,全都归她们了。她们可以做生意,不管是养蚕、剿丝、纺线、织布,还是做别的,都可以不必交税,不必服役。
而家中有地的郑人也现,他们现在种地同样不必交税了。虽然粮食只能卖给鲁人,但价格却很好,因为只要是地里种出来的,他们什么都要,黄豆的价格甚至跟郑米比差不了太多,而黄豆却比郑米更容易种。有的郑人现将黄豆和郑米种在一起,两种都长得更好,郑米收得更多了。
种得多,收得多,钱就多。
而他们的其他生活所需却变少了。鲁盐、燕煤,燕马、燕牛全都变便宜了,都能轻松买到。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现在是被鲁人管着。
——如果姜大将军永远不走就好了。
郑国百姓偷偷在说着这种话。
虽然有些对不起祖宗,但他们现在过得日子,比以前都要好。
世家不再耀武扬威,他们也管不到他们了。
他们只需要埋头种地,连劳役都不必服了,他们的儿子女儿可以学新鲁字,姜大将军说这个新鲁字谁都可以学。
姜大将军从燕地买来奴隶修路、修补城墙,盖房子、盖宫殿。
郑国百姓还看到这些燕奴也在种地,他们不禁担心,如果燕奴种得比他们好,那日后服役的会不会又变成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