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厂的诱惑力并没有那么大,完全比不过一个十年后才能变现的银镜技术。
任何一种新技术从出现到被认同,需要一段时间。
陈健可以预感到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手工业的急速发展,城市需要容纳更多的从业人口,未来十几年间城市人口会继续增加。
阁楼、红砖结构楼,这些都是为城市中的雇工和手工业准备的,真正的有钱人是不屑于居住狭小的楼房的。如今的建筑技术决定了楼房空间的狭小和不方便,马桶和吃的水还需要手动往外扔或是往上抗,有钱人谁住这玩意。
但就雇工和手工业者越发多的情况来说,市场还是广阔的。
只是现在来说在场的商人并不是太看好,但也不是完全看不上,只能说没有达到那种预期。
陈健这算是买一送一,即便他清楚今后几年水泥的应用会越来越多,也不想自己完全掌控。
一则是为了快速变现,二则是这种基础建设的技术掌握的人越多越好,掌握的多才能发挥出该有的作用,才能引发整个族群的接纳。有什么东西藏着掖着,并不好。
当然,也和他的手伸不了这么长、需要更多的人和他站在一起有很大的关系。
在场的商人们对于陈健抛出的附赠品极有兴趣,银镜是一项赚钱的产业,就算十年他们也等得起。
算起来也不过是相当于把钱借为高利贷,十年后收回本金的抵押物,剩余之后几十年以及后代的利润就是利息。
这样一来,一些偏远郡县的销售划分也不再是鸡肋,就算是那里不需要太多水泥,可是十年后却有一个已经被打开的银镜市场。
这一次众商人们也想清楚了,钱多的自然是准备拿下都城和几个沿海郡县的市场,钱少的就算是借出去一些高利贷十年周转以占据那些偏远的郡县。
只要华夏还是统一的市场,只要没有分裂,十年后还是可以稳赚一笔长期收入的。
拥有闲钱的投机商等待的是拍卖大量国有荒地的机会,但现在看来这个机会似乎还要十年甚至更久,不如长期投机到这上面,就算自己将来不用也可以转手卖给别人。
心中有了计较,纷纷写出了自己能够接受的价格,陈健拿到手里后也是喜笑颜开,基本上达到了自己的预期。
作为讨价还价的回报,陈健在八年后便开始削减银镜的生产数量,减少其余郡县的运送和销售,以确保第十年的时候这些人立刻可以受益。
至于隔壁那些需要推销坩埚钢的,则就简单的多了。
坩埚钢的用处很多,但是价格昂贵,所以一般也就是用在工具、刀具、钻刀车刀之类的地方。
质量比起市场上流通的钢质量要好,同时价格相对于同等质量的来说还算便宜。
只不过这些行业都有自身的行会,内部可以协商以确定坩埚钢的购买数量,再从内部重新分配。
陈健也说了,自己不会涉足如今已有的各种作坊,只是销售原料。而因为行会制度的存在,各行各业之间彼此独立,没有一个完全的煤铁钢以及锻造精细加工的复合体,所以坩埚钢的敌人只有那些原本用其余方法生产钢的。
先用刀具来引起这些作坊行会的注意和恐惧,再告诉他们自己不生产以满足他们的初始预期,剩下的也就好谈了。
作坊行会需要陈健帮着垄断坩埚钢锭,以确保其余非行会内部成员得不到良好的原材料。陈健也需要和这些行会拉好关系,也不想树敌太多,有些地方还需要这些本地行会帮忙。
双方一拍即合,勾心斗角一番,定下来价格和每年的大致供货量,缴纳了一笔定金。
另一边,湖霖那里的商谈也已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