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大善人15(1 / 2)

周逸芳答应大郎每日少学半个时辰, 允他给自己帮忙,这不,诺言就到了兑现的时候。

她或安排大郎一起和面, 或让他给自己跑腿, 或教他做小包子,每日给他安排一些小活计,既不会让他失去耐心兴趣, 又让他体验长辈做活的不容易。

小孩无所事事就开始犯熊,给他安排了事情, 多少比满院子撒欢的时候好管教一些, 能把人看住在眼前。

当然,你依旧得包容他一些意外。比如,好好捏着包子, 噗叽一下, 把你做好的包子捏爆了;比如, 说好去帮你舀水,走了半路,脚一绊, 水全都舀到了自己身上, 他拿着空瓢, 傻愣愣看着你;比如, 吩咐他给内院的祖母送菜,送了半天, 她和周母都找不到人影了,满院子一找,发现他半路被蚂蚁搬家吸引走,菜还放在脚边……

除此之外, 一切都顺顺利利的。

一切打点妥当,家具用具全都送了过来,挑了一个黄道吉日,周家的早餐铺就在离家不远处的巷子口支起来了。

初夏的清晨,巷子口的枣树叶尖犹凝着露水,巷子里陆陆续续传来开门的声音,偶尔还有几声朗诵声,不知哪家用功的书生在晨起背书。

今日的巷子口,几缕青烟悠悠升起,顺着清晨的清风,若有若无的食物香味飘飘荡荡进了小巷。

有读书人如往常一样背着书囊揣着一日的饭钱准备出门,他们不去南城,而是一路往府学去,条件好的,路上有包子铺等早餐点心铺,想吃什么就买一份;家境贫寒的,或者家里吃一口昨晚的剩饭或者喝一碗水充饥或找个大饼铺买一两张大饼,三餐都在里头了。

今天,他们走到巷子口,脚步全都停顿了一下。

这里支起了一个小摊子,摊子边摆了几张小方桌,正好在枣树底下,遮阳又安逸。

摊子小车前摆着一块木板,上面写着菜单和价格。

别说,这菜单的字写得真不错,不像普通农家能写出来的字,而菜单上的价格,更是让所有人心动。

最便宜的米粥,一文钱一碗,三文钱喝到饱;一只大素包,二文;一碗阳春面,三文,想要浇头,一文两文三文都有……

枣树下正坐着一老一小,小孩吃的是牛肉面,肉肉的脸颊吃得鼓鼓囊囊的,桌下的脚丫子不自觉翘起,一副惬意十足的样子。

刚喝了凉水的书生看得咽了咽口水,一文钱……也不贵……

“小童子,你这面好吃吗?”

周父对沉浸吃面的孙子说了一声“大郎,叔叔在同你说话。”

大郎懵懵地抬头,看了一圈,也不知道哪个跟他说了话,直接对着站那的三两个人点点头“好吃!”说完就看向周逸芳,“娘,我还要肉肉。”

聚集的人恍然,问周逸芳“这你家孩子啊?”

周逸芳笑笑“对,出来摆摊,家里就不生火了,让孩子过来吃个饭回去上学。”

有人对着大郎开玩笑“真的好吃?你是不是替你娘招揽生意呢?”

大郎看他们一眼,没搭理,继续盯着周逸芳“娘——我还要肉肉。”

周逸芳拿起漏勺,舀了几块牛肉,量很少,加到他的小碗里,强调“把面吃完,别光顾着吃肉。”

大郎“嗷”了一声,夹起一筷子面,吸溜吃了进去,撑得腮帮子更圆了。

周父让周逸芳去忙,叮嘱孙子“慢点吃。”

大郎嗯嗯两声,一口面一口肉,吃得不亦乐乎。

甭管是不是招揽生意了,这小孩吃得实在是香,刚出门肚子就饿得受不了了,这么便宜的早餐,尝一次也没什么。

“老板娘,给我也来一碗牛肉面。”条件较好的书生率先决定。

条件差的也想试试“给我来碗粥吧……”

出门来的四五个书生,坐下了三个,一个买了个大素包走了。

面条都是现做,不过周逸芳的动作很快,不用客人等太久,两碗面条就能热气腾腾地端上桌。

面条劲道,面汤是大骨汤,浇头素菜清淡,牛肉入味,一碗面的口感不输外头大饭馆。

“嗯,真的好吃啊。”

“这面条不错。”

“怪不得小童这么爱吃肉,这牛肉的确烧得好!”

另一位书生单独要了一碗白粥,周逸芳给他舀得满满当当,用托盘端过去的,勺子一下去,粥都要往外溢。白粥不稀,甚至说稠,还附送了一小碟小菜。

书生顿时觉得东家实在,暗道这一文钱,恐怕赚不到多少利润。

再往后,又有人出门,看到这边坐着好几人吃早餐,再一看明码标价,纷纷心动。

价格低是招揽顾客的宝器,但味道好是留住顾客的唯一办法,头一次看价格便宜,大家会好奇心驱使过来试一试,试了以后觉得味道好,便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每每早起出门经过就忍不住坐下来吃一餐。

尤其这早餐做得比自家好吃,价格又不破费,有的人家甚至连早餐都懒得做了,直接拿着碗过来买几份,端回去全家吃。

大家都是邻里,周逸芳做生意很大方客气,譬如一文白粥还要送小菜,一户人家买了好几份面,她手一松,浇头就多打一点;遇到了家境贫寒的,难得过来买一碗阳春面,她就默默往面里加一点肉汁……

渐渐的,大家就全熟悉起来了,邻居们也了解了周家一家的情况。

老父是个老秀才,家里有个活泼伶俐的小男童,年轻男人似乎不在了,女人出来摆个摊作营生。

一家人挺不容易,做生意实实在在和气大方,重点是无论面条还是包子都做得好吃,比南城的老字号也不差。

这一片民居四通八达,枣树巷子口像个辐射点,几条巷子拐来拐去就能通往许多小巷人家,远近百姓过来买早餐,比上南城方便了大半,因此客源不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