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东林起源 背后本质(1 / 2)

这人返乡后,和在家赋闲的高攀龙、钱一本一起,重新修葺了荒废已久的东林学院,开始讲学。东林学院一开始就与众不同,在讲授儒家经典之余,还在宣扬他们对当时社会的一些个人看法。

比如他们希望进行制度改良,减轻税赋,尤其是减少向商人征税,重视农业和工商业发展,改善民生。

同时,主张停止征收百姓早已深恶痛绝的矿税,召回矿监,并且加强辽东防务等等。

这些观点,得到了朝野众多人士的拥护,尤其是江南大商人的一些大力支持。因此东林学院很快成了一个舆论中心,而那些加入讨论的人,则都自认为是东林党人。

渐渐地,在朝堂之上,东林党人开始借助在吏部的实力,逐渐扩大自己的势力,排挤非东林党大臣。

这一下子,其他非东林党见东林党日渐势大,赶紧纷纷抱团取暖,也试图倾覆东林党。

一开始,两大派之间,互相倾轧的重要手段就是争京察。所谓的京察,即官员的定期考核,称职者得到晋升和奖励,否则就会被处罚或革职。

利用这个手段,两大派排除异己,每天干的不亦乐乎!

之后,战斗升级,除了京察之外,还伴随着“国本之争”、“梃击案”。

万历皇帝死后,泰昌帝仅在位不足一个月,又发生了“红丸案”和“移宫案”。

东林党人和非东林党人之间,借用这些案子,大肆制造声势,党争上演得越来越激烈。

幸好,万历皇帝在位期间,长期身居内宫,对大臣之间的争斗,也是听之任之。

朝中的大臣,纷纷辞职、罢官,造成了大量缺员。而万历皇帝是死活不肯发放新的任命状。

这造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缺员最厉害的时候,一个部门竟能缺员三分之二以上。甚至是内阁,都可以出现无人值守,或长期仅有一人的状况。

这种现象估计算是明朝对“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的最好诠释了!

但也正是万历的“不作为”,让党争变得虽然激烈,却并不一点也不惨烈。

然而,当泰昌帝匆匆一别之后,著名的“小木匠”皇帝天启帝即位,党争便开始滑向了深渊。

小木匠皇帝非常宠信身边的大太监魏忠贤,致使魏忠贤大权独揽,权势熏天。

而东林党的敌对者,如同发现了新的可以倚靠的大树一般,纷纷向魏忠贤靠拢,形成明末有名的另外一大派系,阉党。

也许我们的一般印象中,阉党的人应该都是太监。其实并非如此,凡是反对东林党,并投靠了魏忠贤的,包括朝廷大员,都统称为阉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