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齐国,如果他们足够老实的话,赵括并不介意继续把他们放在最后一个位置。</p>
就这样,随着赵括的王令下达,数十万大军归于田园,轰轰烈烈的春耕随即在赵国的土地上兴起着。</p>
与热闹的赵国相比,此时的秦国却是有些愁云惨雾了。</p>
正如赵括所预料的那般,为了防止被赵军突破,保持足够的兵力对赵军对峙,成了秦国的重中之重。</p>
只是,以一州之力而抵一国之力,谈何容易。</p>
赵国这边几乎毫不费力地一堵,那边秦国便已经要使出浑身的解数了。</p>
三十万大军,几乎抽干了整个关中的骨血,饶是关中有着千里沃土,耕种着的却只剩下了妇孺,更不见青壮的身影。</p>
减产几乎是必然的。</p>
而这东拼西凑来的三十万大军,更是秦国丢之不去的沉重负担。每日的人吃马嚼,便足以令秦国的国库不堪重负。</p>
可在赵军压境的情况下,谁又敢缩减兵力呢!</p>
越是不敢缩减兵力,越是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越是缺少人力物力,耕种的效果就越差,越差的耕种又会导致粮食的歉收,而歉收的粮食将进一步加剧缩减兵力</p>
的迫切。</p>
显然,秦国已经陷入了一发不可收拾的恶性循环之中,而随着循环的不断深入,秦国的崩盘已经是可以预见的了。</p>
这当然是赵括和一众的赵国朝臣们所愿意看到的。</p>
于是,随着炎炎夏日的到来,整个华夏陷入了难得的平静之中——没有血腥的缠斗,也没有大军的调拨,有的只是平静之下的暗流涌动。</p>
秦赵两国数十万大军还在函谷关和大散关对峙着;</p>
而赵国的部分军力,已经转移到了淮泗郡,蜀中的赵军也分出了部分部队开入了陈郡,随时准备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楚军的地盘。</p>
夏日终于褪去,赵国再度迎来了一场盛大的丰收。</p>
兵精粮足之下,赵军随即便开始了对楚国的肢解。</p>
一时间,各地的急报与求援信如同雪片般地飞入了寿春的王宫之中。只是,还没有从去岁的大败中缓过气来的楚军,根本不敢离开寿春。</p>
眼见着赵军从各个方向以各种姿态侵入着自己的国土,楚王却是根本毫无办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