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没有特地让礼部挑选黄道吉日。
礼部及六部、内阁等官员也没有主动提及所谓“吉日”之事。
就这样,次日早朝,朱高煦宣布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朱棣上尊号。
随即,礼部尚书于彦昭得到指令,手捧圣旨,&nbp;&nbp;躬身走到奉天门外,开始高声宣读朱高煦给朱棣上太上皇尊号的诏书。
宣读完毕。
众臣领旨,三呼万岁。
自此开始,大明王朝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帝问世了。
可朱棣并没有临朝,更没有出现在奉天殿之后的谨身殿,而是早早的把郑和、王景弘、王彦、黄俨、海寿、马骐等宦官叫到一起,陪他去了京城外的大校场观看京营将士打擂比武。
文武百官等候多时,&nbp;&nbp;不见朱棣临朝,心中不由得感到一阵失落。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nbp;&nbp;朱棣即便成了太上皇帝,却依旧不理朝事,显然是铁了心要当甩手掌柜,把一切政事都交给新皇朱高煦了。
朱高煦继位后,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三个多月。
在此期间,他还没有对六部九卿进行人事调动,甚至连诸子封王之事亦未主动提及,只是按流程把原太子妃李瑶、才人王绮红、选侍张月容等人升格为皇后、妃嫔等,确立诸女在后宫位分。
对于朝政,朱高煦秉承着“一动不如一静”以及“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原则,就像他登极诏书里说的那样,很多政令继续延续永乐年间的旧制,不过是额外再新增了一部分而已。
毕竟,治理百姓或百姓息息相关的政令,&nbp;&nbp;不宜经常变动,&nbp;&nbp;否则会让人无所适从。
按照朱高煦的计划,整顿好京营,把握住军权之后,再大刀阔斧的改革才有底气。
“有事启奏,无事退班。”
康平在朱高煦的授意下,扯着嗓子高声喊道。
于是,六部九卿众堂上官,按品级高低,有事要奏的依次发言。
朱高煦简单处理一番之后,见不再有官员奏言,便起身道“退朝。”
半个时辰后。
京城外的大校场。
锦衣卫、旗手卫、府军前卫众将士里三层外三层簇拥着身骑白马的朱高煦,一路来到校场。
“父皇。”
朱高煦见到了校场擂台上等候多时的朱棣,连忙翻身下马,登上擂台,向朱棣行跪拜大礼。
朱棣起身离开座位,大步朝朱高煦走了七八步,扶起后者,用只有两人才能听到的声音说道“马骐、黄俨、海寿都到了。”
朱高煦站起来的同时回道“爹,张辅、朱能、陈懋也已经到了。”
“好,&nbp;&nbp;接下来就交给你了。”
朱棣拉着朱高煦走向擂台前的观战席,&nbp;&nbp;并低声说道。
朱高煦落座之后,康平、郑和、王景弘等宦官依次上台,伺候在朱高煦、朱棣身后。
“传魏国公、曹国公、开国公、历城公、淇国公、成侯、新城侯、宁阳侯登台观战。”
随着朱高煦的点头示意,康平走到前台,高声唱喝道。
于是,徐辉祖、李景隆、常继祖、盛延一(盛庸长子)、丘福、朱能、张辅、陈懋八位勋臣,先后登上了观战席。
“臣等拜见陛下、拜见太上皇!”
众人作揖行礼道。
朱高煦看向朱棣,示意朱棣说话,但朱棣却假装没看见,朱高煦只好开口道“众卿免礼,都入座罢。”
“谢陛下。”
众人齐声道。
待八位勋臣落座之后,朱高煦对康平吩咐道“演武打擂可以开始了。”
半个时辰之后。
十二组切磋武艺的士兵恭敬的站成两排,等待朱高煦的点评。
朱高煦面露微笑,看向朱棣问道“父皇如何看?”
“我老眼昏花,看不清勇士们的武艺,还是你与众卿家议一议吧!”
朱棣假装揉眼睛说道。
朱高煦道“是。”
随即,他看向徐辉祖等八位勋臣,问道“众卿家如何看?”
徐辉祖、李景隆、常继祖、盛延一皆沉默不语。
丘福见他前面四位国公不说话,他身为此刻八人之中最后一名国公,不得不开口道“陛下,臣觉得还行。”
朱高煦闻言,没有因为丘福的敷衍而生气,依旧面露微笑,对着丘福点了点头,接着看向朱能、张辅、陈懋三人,再次问道“成侯、新城侯、宁阳侯怎么看?”
“陛下,不是臣故意扫兴,这比斗确实不甚精彩。”
朱能性格耿直,见轮到他说话,便忍不住直言道。
张辅犹豫道“臣觉得,还算凑合。”
“宁阳侯为何不说话?”
朱高煦脸色逐渐变得阴沉起来,盯着陈懋问道。
陈懋心头一紧,当即答道“陛下,臣不敢说。”
“为何不敢?”朱高煦追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