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内。
朱高煦继位后,与众臣的首次博弈正式开始。
“陛下,准许工匠进学并无不可,但授予工匠举人名籍,却是无前例可循。”
户部尚书夏原吉恭声道。
蹇义见夏原吉与他观点一致,当即起身走到大殿中间,朝着朱高煦作揖行礼道“臣请陛下三思。”
“其他人怎么看?”
朱高煦对蹇义的回应是看向宋礼、方孝孺、杨士奇,高声问道。
蹇义施礼毕,却没有退回原位,而是就那么躬身站在殿堂之上。
宋礼身为工部尚书,此时讨论的事又与工匠有关,因此他不得不开口。
只见他起身走到蹇义的旁边,对着朱高煦施礼恭声道“臣承蒙陛下当年力荐,主持开掘疏浚会通河之事,而立下寸尺之功,得赐男爵。”
“后又受命便利漕运、入川采木,累功升为工部尚书,得赐子爵。这些年以来,臣常常与各行各业的工匠打交道,见识过太多身怀绝技的工匠。”
宋礼说到这里,倾斜身子,向蹇义、夏原吉拱手道“如两位尚书所言,朝廷准许工匠进学已是天恩,然臣以为,工匠之中,也有做事于国有功被授官者,如洪武年间村妇马蓬瀛。”
大明开国不久后,朱元璋听闻昌黎县有一位精通历数、天文的村妇马蓬瀛经常帮助村民解决难题,如改进农具,设计新型水车,便差人表彰此女,并将其征召入朝为官,又下令昌黎县衙每年补贴此女俸米六十石。
朱棣继位后,马蓬瀛历任尚宫、司宫。
永乐后期,马氏因年老,致仕回乡,其子刘政后来被朝廷特许为昌黎县儒学终身训导。
“宋卿言之有理,太祖皇帝可以征召贤名远播的村妇入朝为官,朕自然也可以征召有贤名的工匠为官。”
朱高煦点头道。
接着,他看向方孝孺、杨士奇道“方先生、杨先生如何看?”
由于方孝孺与杨士奇兼任着大本堂讲席,所以朱高煦用“先生”来称呼二人,以示尊敬。
“陛下,老臣认为蹇尚书、夏尚书、宋尚书说的都有道理。”
方孝孺恭声道。
朱高煦却不愿意放过方孝孺,而是追问道“正学先生是赞成还是反对?”
虽然此时的方孝孺,对士林的影响力已远不如永乐初期那么大,但是若能得到一代大儒的背书,拔高工农地位之事,将会更加顺利。
当然,若是方孝孺不识抬举,不愿意配合,朱高煦也无所谓。
他心里清楚,大儒背书算是锦上添花之举,要做成这件事,还需足够充分的理由才行。
“陛下选拔有贤名的工匠为官,臣自然是赞成的。设立技术书院,提高工匠的技艺,臣自然也是赞成的。可授予工匠举人名籍,臣不得不反对。”
方孝孺侃侃而言道“宋仁宗时期,有一位读书人名叫张元,此人考中贡士后,因屡次参加殿试皆以落第告终,故而一怒之下投奔了赵宋的死敌西夏国,受到西夏国君李元昊的重用,并一路高升,乃至位居相国。”
“此人向李元昊屡献计策对付赵宋王朝,给宋王朝造成了许多麻烦及损失。鉴于此,宋仁宗为杜绝以后再出现类似张元的恶劣事件,遂对殿试加以革新,取消淘汰之制,考中贡士后只要能参加殿试者,最终皆可成为进士。”
“赵宋王朝自那以后,将进士分五甲,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并文林郎,第二甲赐进士及第并从事郎,第三、第四甲赐进士出身,第五甲赐同进士出身。”
“洪武年间,太祖高皇帝重启科举之后,将参加殿试者分为三甲,第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即状元、榜眼、探花,第二甲数十人,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方孝孺说到这里,缓缓起身,走到蹇义边上,躬身道“陛下,自洪武三十一年朝廷推行科举革新分九科取士之政以来,永乐一朝二十五载有赐同进士出身者,至今怕是不少于两万人,却从未有赐同举人出身者。”
他作揖施礼道“陛下欲设立技术书院,提高工匠之技艺,老臣赞同,但给予工匠举人身份,此举有违祖制,老臣是万万不敢赞同。”
“陛下,臣附议。”
杨士奇也连忙起身,来到方孝孺隔壁躬身站立,作揖行礼道。
朱高煦看着眼前五人,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他起身绕过御桌,走下御陛,来到蹇义等五人身前站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