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二十五年,十一月初三。
早朝。
奉天殿。
“朕御极二十五载,秉先皇遗志,夙兴夜寐,励精图治,开海禁,&nbp;&nbp;修大典,平草原,收西域,定安南。今朕六十有四,已过花甲之年,近期日渐体衰,常有力不从心之感。”
朱棣一扫往日的老态龙钟,负手而立,&nbp;&nbp;俯视着大殿之中的文武百官,&nbp;&nbp;高声说道“故而,朕决定于明年正月初一退位,命皇太子于当日继位。”
此话一出,大殿之上,顿时“嗡”的一声,仿佛炸开了锅。
文武百官,无不震惊!
在旁人眼中嗜权如命的永乐皇帝竟然决定退位,简直就像太阳从西北升起一样稀奇。
“陛下春秋正盛,修养些时日便可恢复往日雄风。”
户部尚书夏原吉躬身出列,作揖行礼道“老臣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陛下戎马多年,身强体健,怎可轻言退位?”
礼部尚书于彦昭出列,躬身作揖道“臣请陛下三思。”
他在永乐五年考中进士,然后授予礼部主事,&nbp;&nbp;次年被任命为苏州府县官,&nbp;&nbp;五年后升为苏州府同知,&nbp;&nbp;又两年后升为苏州知府。
三年前,于彦昭因政绩突出,&nbp;&nbp;被朱高煦调回京师,担任礼部尚书。
也就是说,他是朱高煦一手提拔起来的一部尚书,却仍然开口劝朱棣不要退位。
此时,朱高煦坐在朱棣左下方的椅子上,听到于彦昭所言后,并没有表露出任何情绪,而是面色如常的老老实实坐在那里,如神像般一动不动。
“陛下!”
吏部尚书蹇义出列道“为大明计,为天下百姓计,老臣请陛下三思。”
蹇义,字宜之,是重庆府巴县人,原名蹇瑢,洪武十八年考中进士,受封中书舍人。
有一次,朱元璋问蹇瑢“你可是蹇叔的后人?”
蹇叔辅佐秦穆公成就霸业,&nbp;&nbp;蹇瑢磕头不敢作答。
朱元璋见状,&nbp;&nbp;嘉其诚笃,为其更名曰“义”,并手书“义”字赐之。
依当时惯例,官员任满三年当迁,朱元璋却特命蹇义任满九年,然后重用之。
从此,蹇义常常朝夕侍在朱元璋左右,小心敬慎,未尝出错。
洪武三十一年,朱棣即位后,提拔蹇义为吏部右侍郎。
永乐四年,蹇义改任吏部左侍郎。
永乐二十年,吏部尚书张紞年老致仕之后,朱棣升蹇义为本部尚书。
换言之,蹇义是朱元璋重点培养的能臣,也是朱棣倚重的肱骨之臣,他说话自然有着一定的分量。
“臣等请陛下三思。”
在蹇义与于彦昭、夏原吉的带动下,一时间,朝堂之上超过九成的官员,包括内阁众顾问在内,皆纷纷附和道。
“众卿年老,可以乞骸骨,回乡养老。”
朱棣见绝大多数朝臣如他意料当中的那样表示反对,瞬间换上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软绵绵的坐回龙椅,缓声道“朕为大明操劳了几十年,无一日懈怠,如今年纪大了,难道就不能退位修养,以享天伦之乐?”
夏原吉劝道“陛下励精图治,夙兴夜寐,以二十五年之功,大明才得以有今日的煌煌盛世。可草原虽平,却未置以郡县,今努尔干地区仍有女直部落不服王化,陛下怎可对此不管不顾?”
“自永乐十四年,朕下令命诸政事并启太子处分,而后奏闻。这些年以来,太子秉政,选用贤臣,削汰冗官,修明纲纪,爱民如子,多次下令减免田赋,并对于受灾的地区给予无偿赈济,甚至开放一些山泽,供百姓渔猎。太子之宽仁,已近古之先贤矣。”
朱棣反驳道“朕退位后,自当由英武仁孝的太子继位,往后一切军国事务,新君自会处分。你莫不是觉得太子做的还不够好?”
“老臣不是这个意思。”
夏原吉立即矢口否认道。
“太子之能,不在朕之下。由他继位,乃天下臣民之幸,大明之幸。”
朱棣提高声音道“此事就这么定了,都不要再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