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下西洋的序幕(上)(2 / 2)

重生朱棣之子 步惊俗 1162 字 2022-09-10

朱高煦侧目望去,发现说话的人正是户部侍郎夏原吉。

“众位卿家可有其他看法?”

夏原吉说的在理,朱棣并没有生气,而是环视其他大臣,询问道“本朝不因言治罪,有何建言,皆可说来。”

“启禀陛下,当年太祖认为倭寇扰民,故而施行海禁之策,陛下派人出海巡洋,怕是有违祖制。”

说话之人朱棣认识,正是之前拥护朱高炽为皇储的一名御史言官,此人姓桂,名湛,出身于浙江慈溪桂氏望族。

“你知道海禁之令?”

朱棣知道桂湛是一位颇为正直的人,只是有些迂腐,于是询问道。

桂湛道“启禀陛下,太祖开国之后,考虑到天下历经多年战乱、百废待兴,便实行休养生息,重农抑商之策,并将东南沿海居民内迁,下令曰‘沿海居民内迁三十里,民间片板不许下海’。”

“你说的这事朕知道,朕是问你太祖施行此禁令的原因有哪些?”

朱棣微微有些不悦道。

桂湛道“回禀陛下,此禁令使得许多沿海渔民被迫内迁,改为垦殖农业,乃是基于三个原因。”

“一是当时沿海地区和近海岛屿之上尚有贼寇盘踞,海禁可切断贼寇的物资来源,从而减轻朝廷在海防上的压力,将更多的军事力量转向北方负责边防。”

“二是众多渔民内迁后,将会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开垦,如此朝廷的粮食和田赋收入便会得到快速的增加。”

“三是历朝历代皆以盐铁专营,本朝亦然,沿海居民内迁可保海盐为朝廷所掌握,减少走私。”

其实朱高煦曾与朱元璋探讨过海禁之策,当时朱元璋说他最初施行海禁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断绝倭寇,至于增加粮食与田赋收入,减少私盐贩子,都是附带的作用。

早在蒙元初期,东南沿海一带就出现了倭寇掠劫的情况,尽管那时倭寇组成相对单一,几乎全是倭人,却也形成了很大的匪患。

蒙元最鼎盛时,周边小国皆选择臣服成为其附属国,唯有倭国不服,于是忽必烈发动大军两次东征倭国,意外的是竟然两次都在途中遇到了大风,最终功败垂成。

倭人自以为有神灵保佑,欣喜若狂,便不在把蒙元放在眼里,于是倭国内那些无田产的浪人流民、低层武士等亡命之徒,时常聚集起来,乘船跑到华夏东南沿海一带肆意抢掠,给沿海百姓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即便后来华夏大地改朝换代,朱元璋建立大明,倭寇们照样不惧,还是经常到沿海一带抢掠。

他们打不过明军,就会逃往海外,等明军撤退后再来,或换个地方接着抢。

甚至许多华夏本土海盗、走私商人,也纷纷加入倭寇或假冒倭寇,抢劫过往船只和沿海百姓。

这些本土的华夏人,穿上大明服饰就是明人,明军很难辨认出他们的倭寇身份。

如此一来,朝廷总是难以将沿海地区的倭寇彻底消灭。

当时朱元璋一怒之下,下令执行“寸板不许下海”的禁海政策,就是要让倭寇失去在华夏的内应,历史也证明这种做法确实到了一定的抗倭作用。

朱高煦知道海禁国策在洪武年间,确实对新生的大明政权起到了显著的稳定作用,但同样也起到了负面影响。

就在他决定出言策应朱棣的开海决定之时,有一官员站出来说了一番话。

&bsp&bspps明天的第一章我会尽量在凌晨点之前码出来。

<sript><sript>

<sript><s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