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不想做驸马(1 / 2)

开国公常升在宫里受到了礼待,回到家中之后就来到书房里面,

略一思索,就拿笔沾墨,取了白纸在上面书写起来。

远在陕西练兵备边的长兴侯耿炳文接到书信愣了一愣,紧接着就激动的几乎要跳起来!

旁边的将校见他这副模样,不由得面面相觑,询问他有什么好事,可耿炳文根本就不搭理他们,一幅讳莫如深的模样。

打发走了属下,好不容易稳住情绪,耿炳文也回书一封,在得到常升更加明确的话以后,立即给朝廷上奏,请归家探亲。

朱允熥见到了他的奏章,便让他安排好西北防务之后再回京探亲述职。

“陛下,神机营准备在八月举行一场大演兵,盛庸将军想让兵马拉出去,既要考察士卒们行军打仗的耐力,也要考验他们作战的能力,

初步制定了计划是从京师出发,一路行军一千二百里,计划七天赶完全部路程……”

在谨身殿里,耿睿诉说着神机营的演练计划。

这里面神机营一直都在操练,无论是忠诚度,还是阵容的齐整,以及作战时的声势都出类拔萃,早就有了精兵的气象。

而这次演练,既是平常演练的扩大,也是通过强行军,来好好考教考教士卒们的耐力。

朱允熥道:“七天行军一千二百里,这个时间和距离确实不容易做到,不过正如你们所想的,检验士卒当然得出难题,

若是轻松容易,那还有什么检验有必要1

“陛下圣明1

古代士卒行军打仗都是靠着两条腿走出来的,根本没有那么多车马驼载,

哪怕是在后世打倭寇的时候,即便是国党也没有那么多的卡车运送士卒,很多人还是靠一双脚板。

在长城抗战当中赢得“千里驹”美名的关麟征,就是因为他带领的部队善于长途奔袭,机动能力极强。

当时,关部以七天时间强行军九百公里,抵达长城古北口后随即与倭寇展开了血战。

不过要论到强行军,他还是只是个弟弟,而且奔跑的能力也是在当初追击的时候跟着老师学的!

要说强行军,飞夺泸桥、狂飙清风店等著名强行军战例才是老师傅!

通过这些强行军的记录,大致能够推算出一昼一夜行军速度最多也就在二百六十里左右,估计这个记录也很难被打破了。

神机营的兵器和火枪要重一些,而且是七天行军,这考验的就是持久力了,所以七天行进一千两百里,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朱允熥吩咐说道:“你回去告诉神机营的将什么,等八月操练的时候,朕亲自去神机营相送!在本次演练过程当中,凡是成绩突出者,当有赏赐1

“末将替神机营全体将士,多谢陛下隆恩1耿睿行礼道。

“嗯。”朱允熥想了一下又问道:“光演练手上没有杀过人,见过人血那怎么能行!朕会让刑部还有兵部准备好大明盗匪聚集之地,

等你们回来修整之后就出兵剿灭,只有见过血,战场上才能握着紧刀1

耿睿赶紧道:“陛下所言极是,神机营的将士虽然经过严格训练,倒是没有经过战场征伐,手上没有杀人,

终究是少了几分精气神,陛下的安排正是神机营将士所需,末将多谢陛下1

“好了,这件事等你们演练完再说吧……”

朱允熥端起书案上的茶杯喝了一口,突然问道:“耿睿,你多长时间没回家了?让你再神机营和讲武堂两头跑,也确实够忙,想必也比较劳累……”

“为陛下尽忠不敢言累1

朱允熥赞许的点了点头:“你父亲上奏说要回家探亲,算算行程也快到家了,你回去歇息几天吧,也趁此机会一家团聚。”

“是,末将遵命1

耿睿走出宫门的时候心头还是非常疑惑,自己的父亲多年在外,要么是在征战,要么是在练兵备边,很少回家,

哪怕回来一次也是因为有公务在身,要回京城述职,回家就是“顺便”而已。

这次居然主动上书回家探亲?

当真是一件怪事……

莫非父亲在西北做了什么事引起陛下不满,这才让他回来?

可也不像呀,

今日宫里传令让自己觐见,也没说什么事,陛下也只是照常询问了一下神机营的事,也没有什么特别的,

再者说了,就算自己的父亲真惹了什么事,可只要不是十恶不赦,基本上就牵连不到自己。

耿睿之所以有这样的自信,是因为他知道陛下对于神机营以及讲武堂的看重,陛下任用自己为盛庸和自己,那就是信任!

说一句自己是陛下在军中的心腹都不为过!

所以真要有什么事,陛下为了保全自己根本就不会让自己来觐见,反而会置之不理,以免引起别人注意从而加以弹劾。

既然想不通,索性也就不想了。

耿睿回到家中的时候,他母亲和弟弟已经知道父亲回来的消息了,可是因为不知道回来的原因,所以心中也有些忐忑……

耿睿只好安慰自己的家人,然后等待门口迎接父亲。

可是等到日头即将悬挂在天空的正当中,都不见人影,耿睿便差人前去查看,

良久之后,管家气喘吁吁的跑过来,禀报道:“少爷,打听清楚了,老爷一进城就去了开国公府,说晚一会儿回来,让少爷、夫人自行用饭。”

“嗯,知道了……”

耿睿眉头一皱,开国公府……常升?

摇了摇头,回去禀明了母亲,便安心等待。

开国公府,客堂。

常升和长兴侯耿炳文寒暄过后,一边喝茶,一边叙话。

耿炳文忍不住,开口问道:“开国公,以你看来,长公主殿下能看得上我家儿子吗?毕竟长公主身份尊贵,这……”

二人在书信当中,几乎已经把这件事挑明了,否则耿炳文也不会千里迢迢的赶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