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梅先生访美(二)(2 / 2)

“当得的。”举杯一饮而尽,接着做出酒醉呕吐的样子。

这时候,镜头又集中到梅大师一个人的身上,他接着“呀”的一声,唱:

“赤紧的蠢不剌,沙咤利,也学些丰和韵。”

在一个小锣“长丝头”(锣鼓点名称)的声中结束了这一段有声新闻片。

在拍摄之前,电影公司方面提出要拍一段角色齐全的场面和梅大师个人的几个特写镜头。

他想到只有这一场角色最全,费贞娥在这一场戴凤冠,穿蟒,围玉带,扮相很富丽。

在表演方面,贞娥面对一只虎时和背过脸来是两副面孔,这种表情使观众容易看清楚剧中人的复杂心情,所以主张拍这一段。

这段新闻片,放映在银幕上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但那天晚上,连试拍带重拍以及摄影位置、角度上的斟酌,费去很多时间,整整搞了一夜,这是梅大师生平第一次拍摄有声电影的经过。

要不了多久,梅大师在纽约拍的这段有声新闻片,很快便走遍了华夏的各大城市。

他在丑国演出还没有回来的时候,就听说这段有声新闻片《刺虎》已经到了京城。

估计等他回国后,朋友们就有的聊了。

谈起在京城放映这段片子的情况时说:

当时真光电影院在一部正片之前加映这段新闻片,报纸上电影广告栏内将“梅兰《刺虎》”几个字登在显着的地位,还附刊了《刺虎》的照片,影院门口也是画着大幅的广告。

开映时,天天客满。

梅大师认为,观众这样热烈去看这段新闻片有几种原因:

1.在国内放映的有声片都是外国片,还从没有华夏演员拍摄过有声片。

2.京剧演员初次在有声电影中出现。

3.华夏人关心自己的戏剧在海外的成功或失败。

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京城的观众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有看他的戏,当然也很关心他在国外演出的情况。

黎耀阳也看了《刺虎》的新闻片,兄弟们一致认为唱念身段扮相都好,光线声音也不错。

尤其《刺虎》这出戏梅大师在出国之前还没唱过,在电影里是第一次看到,所以格外高兴。

因为整个行程过度紧张,黎耀阳这位出资人甚至都没机会坐下来,和梅大师好好交流一番。

他也很遗憾,虽然行程很赶,但一再表示,无论如何也要在离开丑国之前,跟黎耀阳进行一番近距离交流,时间不限。

他非常感激黎耀阳对此行安排之周到,以及整个过程的舒适度,梅团上下无一不满意的。

原本打算离开之前找时间坐下喝杯茶聊一聊,但在纽约结束最后一场演出之后,机会就来了。

当时梅大师还没有卸妆,带着《汾河湾》的行头正在和几个白人合影。

黎耀阳也是来了兴趣,特意凑上去拍了几张,这么值得纪念的时刻,必须得留住画面。

日后,他和梅大师的合影也被放在府邸书房中。

两人在后台聊起来,黎耀阳颇为激动的说:

“他们都喜欢您的《刺虎》,但我更爱《汾河湾》。”

梅大师诧异:

“为什么呢?”

“首先这出《汾河湾》剧本编得便好,您演来更妙,当年瑶卿与老谭演时如何,我没看过,但我确信应该没有第二个人能及得上您了。”

有人说梅兰此剧一味柔媚,不合戏情身分,实则不然。

他演头场,叮咛丁山去打雁时,脸上甚是愁苦,二次出场,盼儿不归,甚是着急,过见仁贵问讯,甚是和悦,及闻仁贵戏言,则又甚是嗔怒,后听仁贵诉明,方始开门相见,又换一种悲喜交集的神气。

入窑以后,即全偏重于念白做工,观众多能注意到这种情绪变化。

梅大师非常善于体会人物情绪,喜怒变化,何止一味柔媚?

提出这种论调的人,多半是故意诋毁,甚至都未曾亲眼看过一场。

“谢谢,过誉了,我不敢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尽力做到最好,也能做到我希望自己呈现出来的样子,就已经很满足了。”梅兰谦虚说道。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不会故意谦虚来彰显自己如何如何。

黎耀阳跟他聊了很多,甚至还聊起要不要在丑国办一个华夏剧院,专门用来推广京剧。

能看出来他很向往也很激动,可最后时刻还是犹豫了,很务实的说:

“不现实,交通不顺畅,来一次要好久,我不能常驻丑国,华夏那边还需要我。”

黎耀阳一琢磨也是这么回事,不过他还是不死心的说:

“要不这样,您每隔一年,来丑国呆半年,为丑国的华人献上祖国的国粹,同样的,也让老外认识到我泱泱中华的艺术魅力。”

这回梅先生不再拒绝,很真诚的作揖道谢:

“黎老板,您为京剧艺术做出的贡献不可估量,梅兰在此谢过!”

“别别,当不得此等大礼,我说过,只要你愿意,黎某愿为梅派艺术献上一份力量。”

“不,京剧不仅仅属于梅家,还属于所有华人!”

“说的没错,梅先生,你我二人不如结下盟约,从今以后肝胆相照,先生若有任何差遣,在下绝无二话。”

梅兰动容,嘴角抽动几下,泪花在眼中晶莹闪烁,配上他此时的装扮,当真是娇艳欲滴。

不过他是个爷们,从小到大都是,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爷们。

正是如此,黎耀阳才愿意主动放低身段结交对方。

是的,就是放低,因为即便是梅兰,在真正的大人物面前,他依旧不过是个‘戏子’。

,。

小鹿爱小胖的大西洋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