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二章 参观谪仙县(2 / 2)

毕竟近年来伏尧实在太出彩了。而自己致死平定了一伙山贼而已,就凭这个,父皇就会把太子之位交给自己?这有点不太现实。</p>

扶苏又问使者:“父皇也传召伏尧公子了吗?”</p>

使者想了想,说道:“似乎没有。伏尧公子,好像依然留在九江郡。”</p>

扶苏点了点头:“那我们这便回去吧。”</p>

两个时辰后,扶苏带着三千人马上路了。</p>

但是在路上的时候,扶苏也没有放松警惕,他一直担心有贼人偷袭,因此加倍的小心防范。</p>

沿途经过的官员无不赞叹,扶苏公子果然有统兵之能,非同一般啊。</p>

…………</p>

在将要里离开楚地的时候,扶苏终于打听到了咸阳城中发生的一切。</p>

原来,梅山上的贼人逃到了九江郡,而且投降了伏尧。</p>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扶苏苦笑不已。</p>

原来,自己根本不是什么仁者无敌。</p>

自己一直学习儒家思想,自认为是一位仁者,可是最终大家认可的,确实伏尧。</p>

这究竟是为什么?</p>

这天晚上,扶苏失眠了。</p>

他第一次没有再晓瑜全军,防范贼人。</p>

而全军将士也自然而然的松懈了。</p>

将士们都知道,贼人出现的几率很低了,只不过扶苏公子一直坚持,他们才不得不一直保持高度紧张状态罢了。</p>

现在扶苏公子没有下命令,将士们也乐得休息一会。</p>

扶苏坐在营帐之中,想了一夜,最后他忽然想起来淳于越曾经提到过的一句话了:知行合一。</p>

自己对仁这个字上面,知道的已经很多了,但是是不是做到了?做法是不是当真正确呢?</p>

第二天,扶苏睡眼惺忪,头昏脑涨的上路了。</p>

在路上的时候,前面的人忽然多了起来。</p>

熙熙攘攘,有说有笑。</p>

扶苏好奇的问道:“此为何地?我们来的时候,似乎没有经过这里?”</p>

身边的将领恭恭敬敬的回答道:“附近有一条河泛滥了,河水冲垮了道路,因此我们不得不绕道而行。这里,便是谪仙县。”</p>

扶苏微微一愣:“谪仙县?天下还有此县吗?为何我从来没有听说过?”</p>

将领笑了笑,说道:“谪仙县是俗称,这里本名为高山县。”</p>

扶苏恍然大悟:“本公子想起来了,便是谪仙的故乡吗?”</p>

将领应道:“是。”</p>

扶苏看了看天色,说道:“时候不早了,我们今日便在城内驻扎吧。将士们连日辛苦,进了高山县,也可以稍事休息了。”</p>

全军无不欢呼雀跃。</p>

其实扶苏想要去谪仙县,倒也不仅仅是为了全军将士的休息。</p>

他其实想要参观一下谪仙县。</p>

毕竟,刚刚被谪仙的弟子打败,又领悟到了一些新的道理,扶苏很想见识一番。</p>

于是大军入城。</p>

高山县令按照礼节,出城迎接。</p>

然后又是那一套,摆下酒宴,互相吹捧。</p>

你吹捧公子光彩照人,我吹捧大人面色红润。</p>

以前扶苏做这些事的时候,一板一眼,甚至很真诚。但是现在他忽然觉得,这一套似乎有点俗。</p>

说的人没有当真,听的人也没有当真。除了浪费时间,维持表面上的和气之外,并没有其他的作用。</p>

扶苏对此不以为然,高山县令的心思好像也不在这里。</p>

酒宴匆匆进行了一会就撤掉了。</p>

扶苏微微一笑,对高山县令说道:“我在城中四处看看,大人不必管我,去忙你的事便好。”</p>

高山县令又和扶苏谦让了一番,然后给扶苏安排了一位导游,随后急匆匆的走了。</p>

高山县令,没有其他县令那种悠然自得的感觉,他好像一直都忙忙碌碌的。</p>

扶苏挑选了几个忠心耿耿,武艺高强的护卫,在他们的保护之下,在谪仙县转了一圈。</p>

首先,他看到了城中心的广场。</p>

这广场正中央,竖立着一副的雕像,是谪仙的塑像。</p>

有不少人站在塑像身边,然后让人用照相机拍照。</p>

现在天下百姓,还没有完全接受照相机,依然觉得这东西能摄魂。</p>

但是在高山县,不存在这个情况,这里的人似乎十分能接受新鲜事物。</p>

照相的费用自然不菲,但是凡是来照相的,都是达官贵人,也不缺这点钱。</p>

广场中除了雕像之外,还有亭台楼阁,还有花草树木。</p>

扶苏在这里转了一圈,感觉这地方有点像是达官贵人家的园林一般。</p>

但是这个广场似乎任何人都能进来,而且也没有门票。</p>

扶苏好奇的问身边的导游:“建这广场,似乎花费不菲吧?”</p>

导游说道:“那是自然,是县令大人出面,挨家挨户说服城中的百姓。钱多的多拿钱,钱少的少拿钱,即便是乞丐,也象征性的拿出来了一文钱。”</p>

“后来建设这广场,钱还花超了,又向商君别院借了些钱。现在商君别院的钱还没有还清楚呢。要还百姓的钱,恐怕要等到几十年之后了。”</p>

扶苏惊讶的说道:“那这……那这不是劳民伤财吗?”</p>

导游神秘的一笑:“起初的时候,我们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商君别院派来指导我们的匠户说,这个广场非建不可。”</p>

“为什么非建不可呢?因为广场建成之后,不少临县甚至邻郡的人,都来参观游玩。百姓们的投资虽然没有拿回来,但是这些游客到了之后,衣食住行,都需要花钱。”</p>

“而我们高山县人,靠给他们提供饮食住宿,从他们身上赚来的钱,已经远远的超过投资的钱了。”</p>

扶苏一愣,然后有些感慨的说道:“原来,还可以这样。”</p>

导游说道:“是啊,谪仙曾经说,治大国如同烹小鲜。不可不谨慎。要做一件事,需要理清楚其中的关联,万万不能凭借着一时印象,意气用事。那样的话,往往南辕北辙。”</p>

这一席话,直接说到了扶苏心坎里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