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听领头的侍卫宣读道:</p>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p>
隽王叶瑢年辜负朕之教导,伤败典礼,做出违背人伦之事,其罪当诛。朕念父子之情,不忍令赴市曹。著加恩从轻,令流放三千里,终身不得还京。”</p>
宣读过圣旨之后,那侍卫对大理寺卿说:</p>
“钦犯交给我们,大人自便吧!”</p>
“是,是!”</p>
大理寺卿擦了把额头上的汗,心里疑惑道:</p>
“太子下这么大功夫,要置隽王于死地。为何却只是判了流刑?!大概是皇帝老子舍不得杀他吧。不过,太子一定不会放过这次机会,想必会派人在路上结果他。”</p>
钦犯被押着上路了,大理寺沉重的厚木门,吱呀呀地重新关闭。</p>
“王妃,去哪里?”</p>
鹤卫问。</p>
音宛也不知道应该藏到哪里去,反正城里是不能呆了。</p>
“先逃出城再说!”</p>
音宛一声吩咐,一行人就调转马头,准备去往离此最近的北城门。</p>
“王爷”</p>
一声轻唤,风悉从一个高墙头跃下,窜到了隽王的马车前。</p>
他应该是记挂着隽王,正躲在这大理寺周边查探动静,发现了音宛她们的行踪了。</p>
“隽王神智不清,你上车护着他。”音宛吩咐。</p>
“哦?!是!”</p>
风悉影子一闪,就钻进了马车里。</p>
一行人风驰电掣,往城北而去......</p>
“你说什么?!假传圣旨?!劫走钦犯?!简直吃了熊心豹子胆!”</p>
天晟帝听到姚相禀报,气得胳膊一推,桌上的书籍、奏折撒了一地。</p>
“给朕追查!一定要将逃犯捉拿归案,朕要亲自审问、定罪!”</p>
姚相的眸子里闪过一道阴暗,他面上依旧保持恭谨,俯首称:“臣领旨。”</p>
姚相心里何其悔恨!</p>
他恨自己昨夜办事不利,错过了诛杀隽王的良机。如今再想杀只怕难上加难了。</p>
看今日天晟帝的措辞,已经悄然变了风向。</p>
姚相熟悉天晟帝,如果他要隽王死,下的命令应该是“一旦发现逃犯,格杀勿论”。</p>
可他方才却说:要将逃犯捉拿归案,亲自审问、定罪!</p>
本来就是个已经判死的囚犯,又胆敢劫狱,还用得着重新定罪吗?!</p>
分明是皇帝老子已经后悔了。</p>
姚相看到天晟帝气势汹汹责问他时,脸上却明显有一种长舒一口气的轻松感。</p>
见到太子,姚相赶紧告知皇帝的态度变化。</p>
他告诉太子,若想除掉隽王,必须在皇帝之前先找到隽王,先斩后奏杀了他。</p>
太子调查到北城门守将时,得到答案:逃犯四更天叫开城门出了城,至于去了哪里,他们并不知情。</p>
算时间,隽王应该逃不了多远。</p>
于是太子和姚相都暗中通知党羽,在城北村镇、州郡多设关卡布控,搜寻隽王及从犯。</p>
隽王确实没有逃远。</p>
音宛听从风悉的建议,将他藏到了北郊青园公主的山庄里。</p>
青园公主很少与外界往来,又不参与各派党争,所以,她的山庄不会引人注意。</p>
在这里,隽王清醒过来了。</p>
他这时才知道:自己犯了死罪,被音宛从死牢中救出,但又成了朝廷的通缉犯。</p>
“王爷,王妃说:您在狱中饮的酒水里,被人下了迷药,导致你神智处于半昏聩的状态。所以在审讯的时候,你没能力替自己辩护,被定了罪。”</p>
风悉口齿清楚地、向隽王讲完了事情的大致过程。</p>
对方靠在床榻上出神,嘴角不自觉地往上勾起来,像是蛮开心似的。</p>
“被通缉,应该不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吧?”</p>
风悉纳闷地想。</p>
“我表嫂来给表哥诊治来了。”</p>
熙源风风火火地进来,扭头看着外面,等什么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