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第009章(1 / 2)

今日政务繁忙,昌蔚无暇教学,叫来一位“代课老师”。</p>

代课老师叫俞江,正六品翰林院侍讲,三十多岁,穿着青袍官服,面容端肃。</p>

授课全程,他从不与谢明灼眼神交流,教书也只是照本宣科。</p>

与温和风趣的昌蔚相比,此人显然不是教书的料,又或者,他根本就不打算用心教授。</p>

谢明灼面不改色,依旧认真领会书中词句的涵义。在这种一句话就能解决的问题上,她向来不喜欢浪费时间与人争辩。</p>

这位俞侍讲,以后与文华殿无缘了。</p>

两个时辰的学习结束,俞江立刻行礼告退。</p>

谢明灼秉着“尊师重道”的原则,起身送至殿外,礼节方面挑不出丝毫毛病。</p>

一阵风卷入廊下,寒意扑面而来。</p>

天更冷了。</p>

侍女冯采玉快步前来,鬓边鹅黄色的绢花随风颤动。</p>

“殿下,宫门值守前来禀告,威宁侯次子在宫外求见。”</p>

谢明灼颔首:“是该来了。把他带到文华殿。”</p>

冯采玉领命退下。</p>

宫门外,陆二摸了摸袖中藏着的手稿,确认是否还在,又正了正头上的网巾,抚过衣领,低头瞅瞅鞋子,很好,没有半点泥污。</p>

等到值守前来通传,他再次确认手稿保管妥当,便跟随宫人迈步踏入宫门。</p>

见路线不对,他不禁道:“敢问公公,这是要去何处?”</p>

“文华殿。”宫人冷淡回道。</p>

陆二攥紧袖子,不再开口询问。</p>

文华殿在皇宫的东南方,离宫门口并不算远,但宫人来回通禀需要时间,足足两刻钟,谢明灼才见到陆二。</p>

住在皇宫可以与家人一起生活,也能及时接触政务,获得最好的教育资源,就是见外人不方便。</p>

有这时间,她早就看完陆二的计划书,打发他回去重建养猪场了。</p>

“草民陆放叩请公主殿下金安。”</p>

“不必多礼。”谢明灼叫起他,吩咐冯采玉摆茶赐座,随口关心一句,“伤可痊愈了?”</p>

陆放正襟危坐,两腿并拢,双手交握在一起,置于腿根处,微微垂下眼睛。</p>

“谢殿下关心,草民已经痊愈。”</p>

他出身武将之家,从小就摔摔打打,十板子下去,只受了些轻伤,养个一两天便无大碍。</p>

“嗯,计划书拿出来瞧瞧。”谢明灼扫了他一眼,觉得此人与他的名字反差实在有些大。</p>

取了一个外向的名字,性情却安静内敛,只在养猪一事上格外认真大胆。</p>

陆二从袍袖里取出手稿,整整齐齐叠放,呈送到谢明灼面前。</p>

手稿上字迹端正工整,用词也严谨讲究,从选址到成本预算再到养殖计划,条理清晰明确,是一份算得上成熟的计划书。</p>

谢明灼喜欢这样的职员,话不多,做事细致负责,不需要太过操心。</p>

“不错,在养猪之道上你是大家,我没什么意见,就依照此计划实行。”</p>

陆二眼睛发亮,却谦虚道:“草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不敢称‘大家’。”</p>

“不必妄自菲薄。”谢明灼取出一枚符牌,“以后每个月向我汇报养猪场事务,拿着这个就不必来回通传,可以直接来见我。”</p>

陆二双手接过符牌,欣喜道:“草民定不负殿下所托。”</p>

“猪倌再小,那也是上林苑监的官,以后不用自称‘草民’。”</p>

陆二紧紧攥着符牌,叩首行礼:“卑职告退。”</p>

转身离开时,眉眼的欢喜藏都藏不住。</p>

谢明灼被他的情绪感染,这几日暗积在心中的沉重也不由消散大半。</p>

“采玉,陆二的性子单纯直率,陆大如何?”</p>

“回殿下,奴婢也不太清楚。”冯采玉回忆几息,“不过奴婢倒是听过关于陆御史的事迹。”</p>

“什么事迹?”</p>

“一次秋猎时,敬国公世子不小心射伤陆御史的马,马受痛发狂,陆御史被树枝划伤脸,差点伤及眼睛,他当即跳下马,将敬国公世子揍了一顿,断了他一条腿。”</p>

谢明灼坐直身体:“后来呢?”</p>

“敬国公疼爱儿子,找威宁侯要个说法,威宁侯直言自己儿子也是不小心,此事就这么不了了之。”</p>

谢明灼不禁赞道:“老师这人选挑得好。”</p>

有仇当场就报,不吃暗亏,这种性情在官场上可能混不太开,但在河南那种复杂的局势中,说不定能出奇制胜。</p>

开封府巡抚衙门,陆敛携圣旨和任命文书报到,受到巡抚郭端的热情接见。</p>

“陆御史舟车劳顿辛苦了,本官已命人备下酒菜,不如与本官一同移步后院,待用完膳我再叫人送你去公廨休息。”</p>

陆敛正色道:“中丞大人的美意下官心领了,只是下官身负皇命,不敢耽搁,得去一趟都司和藩司。”</p>

“哎呀,我知道你身负皇命,咱们当臣子的,哪一个不是为君王分忧?”郭端以过来人的口吻劝道,“可再为朝廷效忠,也不能不顾及身体。”</p>

陆敛:“下官……”</p>

“更何况藩司和臬司都来人了,他们就在后院等着你,咱们边吃边聊,也省得你多跑一趟。”</p>

陆敛面带讶色。</p>

“别愣着了,快来。”郭端招手。</p>

陆敛只好作揖:“那下官就却之不恭了。”</p>

启朝省一级的高官有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挥使等。</p>

巡抚本是中央派遣到地方的临时官员,一般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巡抚一省军政,后逐渐成为常设官,其地位相当于后世的省.委.书.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