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长锋召见楚钧,并未避着宫人。</p>
听到他的话,包括吴山青在内的宫人全都不敢置信。</p>
四月都已入夏了,怎会天降大雪?</p>
楚钧正在跟自己平生所学作斗争。</p>
拍马屁他信手拈来,可涉及民生,他不敢妄言。</p>
还是吴掌印更机敏,附和道:“怪不得皇爷方才食欲不振,原是为百姓忧心,不过有道仙提前示警,想必能最大程度减少灾祸,挽救更多百姓。”</p>
方才吃得很香的谢长锋:“……”</p>
楚钧回过神,忙道:“既有预警,便可破灾,陛下小心龙体,不可忧思过甚。”</p>
“大伴和楚卿言之有理。”谢长锋叹道,“离四月十五,不远了。”</p>
“皇爷莫要多思,待明日朝会再议不迟。”吴山青转移注意,“对了,威宁侯及其次子还在金水桥南跪着,皇爷要如何处置?”</p>
谢长锋愣了一下:“他们跪着作甚?”</p>
原身有罚过他们吗?没有吧?</p>
“是来请罪的。”吴山青小心解释,“白天冲撞荣安公主的猪群,是其次子养在田庄的。”</p>
五人:“……”</p>
事关女儿,谢长锋也不好说不处置,但他确实不清楚怎么处置合适,遂看向谢明灼。</p>
谢明灼冷静道:“去叫他们过来。另,皇子所一应侍从看顾齐王殿下不周,致齐王落水,全部罚俸半年,杖责十下。”</p>
吴山青略感惊讶,见皇帝没有不悦,甚至还连连点头,遂恭敬道:“老奴遵命。”</p>
等待威宁侯父子的间隙,谢明灼挥退楚钧和一应宫人。</p>
乾清宫灯火煌煌,照亮几人心事重重的脸,烛芯噼啪几声,也无人在意。</p>
谢明灼挑起话题:“书中写,起义军攻打京城时,威宁侯一家拼死守城,全都为国捐躯,女眷也不例外。”</p>
“忠臣啊。”谢长锋感叹。</p>
“嗯,用悍不畏死的忠臣与贪生怕死的炮灰五人组形成强烈的对比。”</p>
四人情不自禁抹了把脸,虽然不是他们自己做的,但还是感到一丝丝羞愧。</p>
“小王是有多恨咱们?”谢明烁简直无法理解,“咱有刨过他家祖坟吗?”</p>
谢明灼继续道:“不仅如此,撞猪事件后,公主羞愤之下,重惩威宁侯次子,在午门外杖责百下,令其半身不遂。城破之日,叛军冲入威宁侯府,他不堪受辱,拖着残躯,与几个叛军同归于尽。”</p>
四人再次陷入沉默。</p>
书上的文字冷冰冰,一旦具化在鲜活之人的身上,就变得格外惊心刺目。</p>
谢明灼缓声问:“你们说,此人该不该罚?”</p>
“勺勺,这件事你是苦主,我们所有人都没有资格评判,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我们都支持。”孟绮第一个表态。</p>
谢长锋随之附和:“没错,一切以你意愿为准,我们相信你。”</p>
“我不擅长这些。”谢明烜也道,“都听勺勺的。”</p>
谢明烁皱眉分析:“想要保全皇室颜面,就不得不罚,但客观来讲,猪群冲撞只是一个意外,陆二最多算是有点小过失。这里面的度确实不好把握。”</p>
若皇室轻轻放过,那以后谁都能来一下“意外”冲撞公主或其他宗室。</p>
既要体现皇室威严,又不能真把人打残,还得叫被罚的人牢记教训且心服口服,这个问题着实难办。</p>
谢明灼气定神闲:“等人来了再说。”</p>
片刻后,吴山青领着威宁侯父子入内。</p>
威宁侯年近五十,生得并不过分高大魁梧,整个人精悍有力,即便在外跪了小半日,也不见丝毫疲态。</p>
其次子未及弱冠,比他高了半个头,穿一身圆领窄袖戎服,比起相貌粗犷的父亲,眉目更加英挺俊朗。</p>
二人齐齐跪倒在地。</p>
“罪臣陆平叩见吾皇万岁,皇后千岁,齐王千岁,晋王千岁,公主千岁。”</p>
陆二也口呼“罪民”请安。</p>
这是谢明灼的主场,谢长锋四人都不作声。</p>
皇帝不出声,威宁侯父子愈发忐忑,叩在地面的脑袋根本不敢抬起。</p>
室内沉寂无言,气氛凝重,一旁侍立的吴山青也不由额角冒汗。</p>
谢明灼不咸不淡开口:“威宁侯何罪之有?”</p>
顾不得问话的是谁,威宁侯恭敬回答:“小儿顽劣,实乃罪臣教子无方,这才不慎冲撞了公主万金之躯,臣罪该万死。”</p>
认罪态度良好,也很护崽,谢明灼对他印象还不错。</p>
“陆二,你又何罪之有?”</p>
陆二额头枕在坚硬的地面上,冰凉的触感让他现在的头脑极为清醒,他睁大眼睛盯着地板的缝隙,声音闷在臂弯里。</p>
“罪民未能及时发现猪圈缺口,致使猪群跑至官道,冲撞了公主,此事都是罪民一人之过。”</p>
谢明灼消化了原主的记忆,被猪群冲撞的画面浮出脑海,惊慌恐惧的情绪都已不见,反而是猪群肥硕的身影愈发清晰。</p>
这猪养得都能跟后世的猪媲美了。</p>
在启朝,猪肉是贱肉,常见于寻常百姓的餐桌上,达官贵人很少食用。</p>
今晚的御膳里,也都是以羊肉、鱼虾为主,不见半点猪肉。</p>
精心饲养过的猪肉,其美味是其它肉无法替代的,且猪肉的营养价值同样不低。</p>
谢明灼不由问:“你在田庄养了多少头猪?”</p>
威宁侯父子:???</p>
不是要降罪吗?怎么还问起猪来了?</p>
陆二老实回答:“成年猪八十二头,小猪仔十七头。”</p>
“你养的猪均重多少?”</p>
“约二百七十斤。”</p>
启朝的猪饲料不比现代,均重在二百七十斤,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水平了。</p>
“寻常人家能养出多重的猪?”</p>
陆二愣愣道:“罪民、罪民并不清楚。”</p>
“殿下,老奴倒是有些经验。”吴山青接了话头,“老奴儿时家中也养过猪,过年宰猪称重,也就将将二百斤,村里养得最好的不过二百三十斤。”</p>
“哦?这么说陆二的猪养得确实不错?”</p>
“是这个理儿。”</p>
谢明灼再次看向陆二:“你出身勋贵,为何要在田庄养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