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能否年年出资?(2 / 2)

朱允熥的眼神深邃,紧紧锁定了面前这位年逾百岁的长者。</p>

他口中说百姓不懂得知足,实则是暗指老人背后所代表的官绅阶层贪得无厌。</p>

官绅们渴望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而朱允熥心里盘算的却是让这成为常态。</p>

这种矛盾,几乎无法调节。</p>

大明的历史上,从不曾有向人妥协的传统。</p>

这一点,朱允熥很是满意,无意成为首位打破常规的人。</p>

江老的面色略显黯淡,那满布风霜的皱纹间,隐隐透露着不悦与恼火。</p>

“十年寒窗方能踏入科举之路,几十年方能培育出一个贤良之家。百姓的不满足,本就是人间常态。应以教化引导,好比疏导洪水,教会民众如何知足常乐。”</p>

“而教化的重任,需由天下读书人担纲,他们在乡间稳定国家。”</p>

“那些圣贤之后,大多清贫,若国家能给予供养,年年便能涌现才华横溢之人,确保朝廷人才辈出。”</p>

“试问,若读书人连温饱都成问题,衣衫褴褛,又怎能潜心钻研圣贤之学,又怎可能长途跋涉进京赶考呢?”</p>

江老的声音颤抖,夹杂着无限感慨,而后逐渐归于平静。</p>

这一席话,让朱允熥的脸色慢慢凝重起来。</p>

这分明是一种要挟。</p>

利用大明将无读书士子为由,企图阻止他实施税制改革的步伐。</p>

“自汉代孝廉,到晋代九品中正,再到唐代门阀,宋代科举,大明继承前朝制度,却又不拘泥于旧制,必能够开创新的篇章。”</p>

言罢,朱允熥的手轻轻扣上了茶杯盖。</p>

他的意图已很明显。</p>

这个世界,并非只属于读书人。</p>

大明身为中原正统,虽然沿袭前朝制度,但也完全可以开创自己的新体制。</p>

无论汉代的孝廉选拔,还是隋唐的门阀制度,抑或是宋代的科举考试,</p>

朝廷的舞台上,从未被单一群体永远占据。</p>

即便大明没有了读书人,这片土地上还有无数其他的人才等待启用。</p>

江老的手颤巍巍的,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话,他活了大半辈子头一回听到。</p>

随后,沉默良久。</p>

江老终是叹了口气,“皇太孙见笑了,或许老朽真的老糊涂了。”</p>

朱允熥站起身来:“您慢点儿走,让晚辈送您一程。”</p>

夏原吉暗自发笑,太孙让干嘛他就干嘛。</p>

到了府衙门外,他目送江老上了马车,才转身返回府内。</p>

车厢内,江老一脸愤懑。</p>

还有几位同样上了年纪的老者同坐一处。</p>

他们望向江老,齐声叹了口气:“皇太孙没答应咱们各家的条件吗?”</p>

“他要求咱们年年出资献粮,这跟摊丁入亩、官绅同制又有什么区别?”</p>

江老满是怨气地说。</p>

几人顿时神色一滞:“这该怎么办呢?这路子怕是行不通了?”</p>

www.mbeoge.cc。m.mbeoge.c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