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吃饭时,考卷已弥封好送入东阁,由读卷官们读完,选出前十卷,再进献天子做最终名次裁决。</p>
能任读卷官者,均是朝中重臣。</p>
即便位高权重,他们对考卷也不敢轻慢相待,可见殿试之重。</p>
首辅李庆芳为执事官,其余三位阁老与六部、翰林院、督察院、鸿胪寺、通政司正官十三人为读卷官,另有锦衣卫指挥使为监临官。</p>
每人分得二三十份考卷,读完点评后传于下一读卷官,直到所有考卷在每人手上轮一遍,共同选出十份考卷进献天子。</p>
读卷官每看完一卷,依照文章好坏留下“圈”、“点”、“竖”、“叉”的评价。</p>
“圈”为此篇文章极好,“点”为尚可,“竖”为差,“叉”为极差。</p>
待读卷完成,依照圈数多少选出前十文章。若两人圈数想通,便再比点。</p>
众读卷官皆为朝中重臣,自是会维持面子情,通常若第一人画了圈,第二人便是不喜此文章,也会画点,而不会是竖与叉。</p>
因而,考生的考卷第一个落在谁手中便极为重要。</p>
沈逾白的文章便落在首辅李庆芳手上。</p>
李庆芳为官一贯强势,文章一入手便知此乃大名鼎鼎的“沈五元”的考卷。</p>
文章淳厚,论策实用,引典极佳,整篇文章已有大家之风,实在难得。</p>
能在殿试写出此等文章,也不怪此子年纪轻轻便能连中五元。</p>
通常如此有才之人,多傲气刚正,此子却文字练达,丝毫不像春风得意的少年郎,倒像是官场沉浮多年的老臣子一般,实在难得。</p>
可惜,此人乃是刘秉卿的门生。</p>
一旦他入了三甲,刘门必如虎添翼。</p>
李庆芳思虑片刻,用朱笔画了点。</p>
卷子第二个传到刘秉卿刘阁老手中,待看完文章,又见李庆芳画的点,心中一声冷哼,用朱笔画了圈。</p>
通政司王翰池看到考卷上李庆芳的点与刘秉卿的圈,眼皮便是一跳。</p>
首辅已然画了点,三辅竟一丝情面也不留,直接便斗起来了。</p>
王翰池压住跳得厉害的眼皮,再看文章,瞬间便了然。</p>
原是大名鼎鼎的“沈五元”,也难怪三辅会为了他与首辅对上。</p>
他若画了圈,便得罪了首辅。</p>
可此子在殿试公然与圣上讨论“馒头滋味”,便是在圣上面前露了脸,若没此子文章,圣上或许会问一句。</p>
届时,若让天子瞧见他将此等文章判为点,会否疑心他已站队李庆芳?</p>
王翰池思索再三,终究还是画了圈。</p>
鸿胪寺邹元正看到卷角便是心头一跳,再看文章,恨不能立刻给个大大的“叉”。</p>
此子竟敢在大殿上向天子告鸿胪寺状,实在让他在天子与众大臣中落了脸。</p>
不过此文章已有两个圈,若他打叉,实在显得他心胸狭窄。</p>
邹元正心不甘情不愿地画了点。</p>
翰林院胡盛只看了文章,便公正地画了圈。</p>
文章落入次辅于达手中,于达便是一顿。</p>
难得刘秉卿这老家伙硬气了一回,竟与李庆芳对上了,他必要帮一把。</p>
次辅于达画上圈。</p>
至此,首辅、次辅、三辅均表态,后续已无关文章好坏,而是派系之争。</p>
纵使李庆芳再如何强势,也无法以以一敌二。</p>
看到沈逾白的考卷排在第三,李庆芳阴晴不定。</p>
此时大局已定,纵使他身为首辅也无法将入了三甲的卷子压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