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韩公公,快呈上来。”</p>
老太监赶忙接过兵部尚书手中的折子,恭敬递给夏文帝。</p>
片刻后,当夏文帝看完奏折,整个人如遭雷击,颤抖着双手。</p>
“七…七万大军全军覆没…这…难道天要亡我南夏吗?”</p>
“陛下,连南国公的五万大军都在顷刻间覆灭,林将军的两万兵马怕是支撑不了太久,还请陛下早做决断。”</p>
闻言,夏文帝猛然一颤,赶紧吩咐道:“韩公公,立即宣三品以上大臣到御书房议事。”</p>
“诺!奴才遵旨!”</p>
……</p>
一个时辰后,御书房内烛火通明,议论声、叹息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压抑而紧迫的画面。</p>
“陛下,依老臣之见,为今之计,应该让岭南王派兵火速驰援飞燕关。”</p>
“岭南距离飞燕关仅有六百多里,让岭南发兵,或可解燃眉之急。”</p>
“陛下,张大人所言极是。”</p>
“不过,北晋二十万大军势如破竹,光靠岭南的兵马还远不足与之一战,因此,老臣提议,朝廷应该任命兵马大元帅,率军前往飞燕关御敌。”</p>
“北晋国虽强兵无数,可终究只是弹丸小国,连番征战,肯定疲惫不堪,且粮草必定短缺。”</p>
“朝廷若能调兵十五万,与岭南配合,北晋大军可破之。”</p>
一向主张议和的文仲竟然破天荒主战,且还分析得头头是道。</p>
“陛下,臣附议。”</p>
“臣等附议。”</p>
夏文帝坐在御案上,眉头紧皱,苦思良久,手指不时敲打在御案上。</p>
“太子,你认为此事该当如何抉择。”</p>
“回父皇,儿臣也觉得文相所言甚是。”</p>
“嗯,那你说说,这兵马大元帅之职,应该由谁担任?”</p>
“父皇,依儿臣之见,四弟自幼通晓兵法,更是有着万夫不当之勇,由他担任大元帅一职再合适不过。”</p>
杨廷话音一落,杨知安眼中闪过一抹喜色,上前一步,躬身作揖:“父皇,儿臣请战,愿领兵驰援飞燕关。”</p>
夏文帝微微颔首,看着一众大臣,道:“众爱卿以为如何?”</p>
“陛下,老臣也认为四殿下是担任大元帅的不二人选。”</p>
“臣附议。”</p>
兵马大元帅权利极大,自古以来大多都是由皇子或皇室亲王担任。</p>
再有,南夏国重文轻武,若不是有了这次武科科举,武官之中,能为将者少之又少。</p>
杨知安确实勇猛异常,且自幼熟读兵书,由他担任兵马大元帅倒是合情合理。</p>
“韩公公,传朕旨意,火速派人快马加急前往岭南,命岭南王发兵五万赶赴济州。”</p>
“另外,命通州总兵卢建昌率兵十万,日夜兼程赶往飞燕关。”</p>
“特任命四皇子杨知安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于京都领两万精兵北上,统领三军。”</p>
将兵马握在亲儿子手上,夏文帝自然是放心的。</p>
不仅如此,让杨知安领兵,一下子给了十七万兵马,这就是差距。</p>
“儿臣领旨!”</p>
“陛下圣明!”</p>
……</p>
深夜,宰相府,文仲书房内。</p>
“相爷,陛下将宁州兵马紧紧攥在掌心,咱们可得再想应对之策才行啊。”</p>
“是啊,看来这宁州的兵马杨文广怕是不会轻易动用。”</p>
“这昏君满口仁义道德,关键时刻,不顾百姓死活,将权柄牢牢掌握,如此心胸狭窄之人怎配为君。”</p>
“呃…对了,您为何不派人拦下送往岭南的密信,若岭南王成功阻挡住北晋大军,那咱们的计划可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