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神秘的奥尔特星云(1 / 2)

李秀听到田果的再次提问之后,嘴角不经有些抽抽,这田果是把他当成了百科全书了啊!

不过还好的是,对于天文学方面的知识,李秀了解的还是比较全面的,毕竟他李秀也是有过星辰大海梦想的,而且现在李秀也在制造属于他自己的星际探索飞船,这也就意味着李秀距离他的星辰大海梦越来越近了。

所以李秀有时候没啥事的时候就会学习,学习一些天文学的知识,因此知道的自然也就多了。

于是李秀压下了刚刚心里的胡思乱想,然后一边在脑子里回想了一下有关于奥尔特星云的资料,一边组织着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着田果以及旁边坐倾听状态的叶寸心说道:

“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我们的太阳系可以说只是沧海一粟。但是你知道我们太阳系的边缘在哪里吗?我想大部分人都是不知道!

最初的答案是,在距离太阳九点六天文单位约十四亿千米的土星。这一答案在一七八一年被英锅天文学家赫歇尔所改变,因为他发现了天王星。天王星被发现后,天文学家们对它的轨道进行了计算。结果计算结果与观测结果并不吻合,科学家们将这一现象的行为归结为一颗新行星对天王星的引力干扰。经过长时间的计算,英国天文学家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耶,先后推算出了新行星的轨道。

而后一八四六年,天文学家伽勒和达雷斯特。依据勒维耶的推算结果,成功地发现了太阳系的第八大行星海王星。太阳系的边界由此扩展到了三十个天文单位,约四十五亿千米处。

在那之后又隔了大半个世纪,到一九三零年,米锅罗威尔天文台的天文学家汤博,发现了一颗比海王星还要遥远的天体。那就是冥王星,它曾一度被认为是太阳系的第九大行星。不过在二零零六年它被降级为矮行星,但是它也将太阳系的边界扩展到了,距太阳约三十九天文单位也就是大约五十九亿千米处。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之后,有几位天文学家提出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在像冥王星那样远离太阳的地方,行星的形成过程,会因物质分布过于稀疏,而无法进行到底。其结果是在距太阳三十到五十五天文单位,形成一个由小行星形成天体带。这个小天体带的就是我们平常所称的柯伊伯带。

自一九九二年,柯伊伯带中的天体开始被我们陆续发现。它们的分布范围比原先估计的更广。柯伊伯带的发现使太阳系的边界,又向外扩展了好几倍。但是这仍然不是太阳系的边界,因为在更遥远的地方存在着奥尔特星云。

奥尔特星云是太阳系中,最边缘的一个云团,它就像蛋壳一样包着太阳系。它包含了数以万亿计的天体,其主体部分我们从未观测到过。甚至在未来我们都很难直接观测到它的主体。

那我们是怎么知道它的存在呢?

答案说出来可能会令人有点儿吃惊,因为它是依靠天文学家们的推测发现的。不过在推测的背后,有一条依据,那就是彗星。天文学家们把彗星分为两类:轨道周期在两百年以下的,称为短期彗星。轨道周期在两百年以上的,称为长周期彗星。长周期彗星的轨道,往往可以延伸到。离太阳几万甚至十几万天文单位的地方。

在一九五零年荷兰天文学家奥尔特,在对几百个长周期彗星的轨道分析之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他认为在距太阳几万至十几万天文单位处,或许存在着大量的小天体。它们或许是长周期彗星的发源地,它们若碰巧进入内太阳系,就会成为长周期彗星。因此奥尔特星云就像一个装满彗星的大仓库,那么这个大仓库里究竟有多少个小天体呢?